专家访谈 > 烧伤整形 > 烧伤整形科介绍

烧伤整形科介绍

时间: 2014-02-28 10:5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您是一名从农家走出来的大专家,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将军级专家,您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包括1997年从国外回来担当重任,您的成长经历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您是怎样做的?有哪些难忘的故事?能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下?

  柴家科: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大夫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为国家、为军队、为人民做一些事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是从农家走出来的,没有党哪有这个平台,我们要珍惜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从事我们应该从事的工作。我们提倡“精医尚德”,医术要高、医德要好,要敬爱生命。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 因为我是国内人

  主持人:1995年到1997年,您在国外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是什么原因让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国内工作,那个时候可能国外的条件、各方面的待遇会更好一些?

  柴家科:国外有国外的好处,国内有国内的优势。我是国内人,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部队、组织把我送出去的,学了知识应该回来,把学到的知识用在治病救人上。最难忘的是当时因为我们国内,我的老师、当时时任院长,赵继光院长打电话写信叫我回来,一定要回来,不是为别的,为了这个学科,为了这个医院。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最后还是回来了。

  柴家科:在国外的学习经历,启发了我搞科研、带团队的方法。比如国外学者非常重视科学研究,雷打不动地一周一次会议,汇报研究的进展,下一步又要做什么,这期间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在国内,我们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一边做医疗,一边做科研,还要带学生、带团队,非常辛苦。成功依靠的是天资、机遇和勤奋,天资、机遇我们谁也掌握不了,勤奋是可以掌握的。

  柴家科:一人强不算强 团队强才是真的强

  我带的学生分四个研究小组,每组有四五个学生,每两个礼拜汇报一次科研进展,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整个研究团队就共同帮助解决。这个机制我们现在已经尝到甜头了,培养人才,需要开阔思路,集大家的力量来攻某个难点,锲而不舍地钻研。只要这是临床需要的,是病人需要的,我们的研究生团队就会始终如一、一步一个脚印地钻下去,直到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甚至我们得了奖以后还要进行研究改进,要进一步高救治成功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回归社会。一个人强不算强,几个人强也不算强,就像我们党的事业一样,需要大家都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前一代人把接力棒交给我,我把接力棒再交给下一代人,一代一代传下去,让烧伤救治事业后继有人,把我们事业能一步一步推进。所以,我们在培养团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柴家科:我讲一个很受感动的故事。去年的一个周日,风和日丽、阳光灿烂,天气非常好。上午九点半我做完手术来到科室,看到30个军医除了1个在急诊,其余全在病房查房。我又去了实验室,41个研究生只有1个不在。我就说谁谁谁上哪儿去了?他们说,他在东实验室做实验。我说,咱们去看看,看他的实验顺利不顺利。我们过去一看,那个研究生在用猪的模型做实验,在做基础研究。当时我感触很大,这个团队一个个真是干事业、想事业、埋头事业的人。那天,我并没通知大家去查房、去做实验,但是大家已经形成了自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建设,形成了的精神。

  柴家科:我们烧伤科提倡五种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这种精神已经融化在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员的脑海里、血液里面,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自觉行动。我们的团队将来能不发展吗?我们的团队能战胜吗?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了解我们的人,都很羡慕我们这个团队。

  主持人:感谢专家的精彩介绍,最后祝病人们早日康复。

  柴家科:谢谢大家。

  更多专家视角:

  黄伯高教授谈烧伤后如何正确处理

  胡嘉念讲述烧伤的日常处理方法

  王亚荣谈烧伤整形存在的六个误区

  赵学健介绍大面积烧伤的护理

  【文章转自:央视网】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