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任称,“恐艾族”大多非常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如皮肤上起了一个红点,过去可能不注意,但有了“恐艾”心理后,他们就会把皮肤上的这种变化放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过度的神经紧张,如恐惧、着急等,极易造成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紊乱,从而出现腹泻、口干、无力、抵抗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出现咽炎、皮炎、口腔感染等各种类似于艾滋病急性症状的病症。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恐艾”心理,逐渐形成一个让“恐艾”者无法走出来的恶性循环。
如何克服“恐艾综合症”?
正确认识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性、母婴和血液传播。该病毒在体外的生存力非常弱,离开人体存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拥抱、说话甚至一起吃饭、共用工具(如电话)、共用钱币、共用卧具、共用马桶,都不会感染上艾滋病。艾滋病的确存在潜伏期,而且有的感染者潜伏期会长达10多年,因此有高危行为者每3个月到半年都要做一次艾滋病检测。张延赤主任表示,“恐艾”原因之一是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过于片面,因此多了解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是消除恐艾症的根本措施。他建议广大“恐艾族”一定要相信科学的检测手段,如果定期检测没问题,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千万不能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照书生病’,无谓地担心和猜疑。
控制强迫、疑病行为。
张延赤主任认为,克服恐艾心理还要做到控制、停止反复检查、上网查资料、反复看医生等强迫、疑病行为,如不能自行控制,则应尽早求助于心理医生。另外,造成恐艾心理也与个人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对于心理障碍引起的恐艾症,要尝试转移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减轻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如果经过正规检测,还会出现自我难以控制的怀疑,就要积极进行心理治疗,以便早日克服疑病心理,恢复正常生活。
不要因“恐艾”而拒绝性
很多“恐艾”者同时是“恐性”者,他们通常在经历过高危性行为后出现“恐性”心理甚至拒绝性爱,认为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染的极高危行为。张延赤主任称,“恐艾”者的“恐性”心理一般与童年经历的性冲突有关,当下的性冲动将成长过程中的性冲突与性恐惧唤醒,并与个体的道德观相冲突,因此当事人会觉得不道德、耻辱、不舒服,所以要压抑性。这类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对性重新认识,可以逐渐打开心结,消除“恐艾”与“恐性”。
更多专家视角:
【文章转自:凤凰网】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