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口腔 > 牙体牙髓病 > 冯志才教授答疑如何正确有效矫正牙齿

冯志才教授答疑如何正确有效矫正牙齿

时间: 2013-03-12 13:02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的增强,牙齿矫正成了大家关注的时尚话题。暑假来临,各大医院口腔正畸科门庭若市,来咨询的患者络绎不绝,大家都希望趁着假期来给牙齿“整饰”一下。越来越多的患“龅牙”、“地包天”等牙颌畸形的儿童、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加入了这个矫牙大军中。但当中也不乏困惑的患者和家长,他们对牙齿矫正存在认识的误区:比如不知道何时是较好的矫正时机,对拔牙也心存芥蒂,担心矫牙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等不良后果。部分人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往往由此错过了较好的治疗时机而“抱憾终身”。

  网友提问:“要等换完牙后才能矫牙”

  冯志才:传统观念认为,牙齿换完后才能做矫正,甚至具体一点,认为十二岁左右是矫正的较好时机。那么,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答案是,基本正确但不能以偏概全,这种说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情况。因为每个人颌骨和牙齿的发育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可否认,一般的牙列畸形较为合适的矫正时机是12岁左右(乳牙全部更替完毕),但有些人牙齿替换较早,可能十岁左右乳牙就全部脱落,而有些人可能要等到十四五岁,那么这两者治疗的时机就会相差三四年。再者,儿童期俗称“地包天”的前牙反合畸形,应尽早介入治疗,最早可以从3~5岁就开始,在尚未出现骨性畸形前,一个简单的矫治器在两三个月内就能奏效;到了6岁换牙期以后,对于下颌发育不足的“小下巴”畸形,宜越早矫正越好。通过功能矫形(通常在8-10岁左右实施),就能改正一些患者面部的畸形,如果拖到12岁以后再治疗,面部矫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但有的情况晚一点矫治反而较好:譬如对于因遗传导致的严重颌面畸形,像“巨下巴”或是像鸟嘴一样的小下颌,仅仅靠矫牙是改善不大的,这类病人只能留待成人以后再做面部的整形手术了。

  那么,怎么能粗略的判断矫正的较好时机呢?正常情况下,如果您只是牙齿排列不齐,侧面看起来很协调,那么不妨换完牙后再去看医生。在换牙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暂时性的错合,包括:轻度拥挤,门牙间有缝隙,咬合深。家长们看到这些情况,请不必担心。随着孩子的逐渐生长,这些错合会逐渐消失或缓解,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矫治。

  因为引起牙颌畸形的原因很多,表现也不尽相同,矫正的较好时机也不一而足。但如果错过较好的矫正时机,以后如果再矫治,一是技术复杂疗程增长,矫治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可能本身遇到的麻烦较多,最严重的,时机错过,可能较好的矫正医生也“回天乏术”。因此,矫牙时机,何时介入,因人而异!对于您来说建议的选择就是不妨早一点咨询正畸专科医师,听一听专业的意见。

  网友提问:“我年纪这么大还能矫牙吗”

  冯志才:很多人认为牙齿矫正是儿童和青年人的专利,中老年人只能嗟叹“生不逢时”,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牙齿移动的生物机制是牙槽骨的改建,即使是成年人,骨内部的改建能力依然存在,可以这样说,年龄不是关键,只要牙周条件许可的话,成人牙齿矫正不是梦。一个合适的矫治力对于一个60岁成年人和一个12岁儿童健康牙齿的移动结果没有本质的差异。欧美发达国家的成人正畸人数占正畸患者的1/3以上就能很好说明问题。诚然,年龄大一些,矫治力更应柔和点,加力的间隔也应更长点,疼痛不适可能也会明显点。

  网友提问:“矫牙很痛只能喝粥”

  冯志才:“矫牙会痛”,好像恶梦一样缠绕着每一位“准”正畸患者,很多“瞻前顾后”的患者迟迟不敢迈出正畸第一步,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怕痛。其实矫牙最难受的是上“牙箍”后的第一周,以后每次复诊加力后,患者牙齿会有两三天的微痛或酸软无力(成人感觉会更明显点),这些轻微的不适感常人都能忍受且很快会消失,属正常反应,无须过分担忧。随着细丝轻力矫治理念的深入和低摩擦力矫治系统:如自锁托槽以及力量更柔和的矫正弓丝的开发,正畸的“死穴”——疼痛的解决也指日可待,正畸患者们那种“痛并快乐”的日子也快到头了。至于饮食方面,在矫治期间不可吃较硬的东西如(骨头、坚果、硬糖类)和很粘(口香糖等)的东西,须避免过冷过热的刺激,一般矫治结束后都可正常饮食。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