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分泌性中耳炎该怎么治疗
彭本刚: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治疗病因,分为保守用药以及手术治疗。
彭本刚:对于无症状、听力正常、病史不长的患儿可保守用药治疗,使用抗生素、黏膜收缩剂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减轻咽鼓管肿胀,防止鼓室感染。
彭本刚:除保守治疗外,手术对病因治疗有腺样体切除、扁桃体切除、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
另外,可以通过鼓膜穿刺、切开或者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促进疾病恢复。
彭本刚:在平时的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来就诊,症状是突然觉得耳闷,听声音很轻,或者觉得耳内有奇怪的声音;或是孩子没有任何主诉,而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呼之不应,看电视时声音开得很响。通过声导抗,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一系列检查,或耳部的CT扫描,我们可发现这些孩子的中耳鼓室内存在液体的积聚,临床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留下的后遗症,也可能是中耳炎反复复发导致,也可能因为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窦炎阻塞咽鼓管导致的。
彭本刚:以往有的意见认为对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不需要给予任何治疗,它往往在几个月后能自己痊愈。但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如果给予一定的辅助治疗,能缩短痊愈的时间,明显改善症状。一般小儿,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抵抗力差,容易呼吸道感染,如果不给予治疗会造成鼓膜质量的改变,或造成长期性的听力损失。所以在门诊我们一般是给予局部的滴鼻剂,或喷鼻剂,它可以明显减轻鼻黏膜的肿胀,减少鼻腔中的分泌物,有助于咽鼓管的再开放,口服抗过敏药物,可减轻咽鼓管的肿胀和分泌液体的进一步生成,其它的如黏液稀释剂也可稀释鼓室的液体,促进液体吸收和排除。
彭本刚:如果在门诊治疗2-3个月,仍有中耳鼓室积液话,那我们建议应该及时行鼓室穿刺抽液体,置入通气管,否则时间太长,容易导致鼓膜萎缩,变薄,钙化斑形成,或鼓室粘连,或更严重的是因为渗出液体的毒性物质的吸收,导致长期性的听力损失。
至于放入的通气管一般在半年到一年之间能自行脱落,只要注意术后的复诊就可以了。
如果是因为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阻塞咽鼓管导致的还应该行腺样体,鼻息肉的手术治疗。
(本文转载来源搜狐健康)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