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一种常见病,也是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治疗比较棘手的顽固性病症。国内统计分泌性中耳炎占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2.28%~4.96%;中小学生发病率达4%~18%。那么引起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都有哪些?
张新利教授
张新利:分泌性中耳炎小儿常见病因,是因为:(1)小儿咽鼓管位置低、平,管腔短、粗,卧位吸乳易呛咳,使乳汁误入中耳;(2)咽鼓管软骨部较柔弱,不能自行开放;(3)中耳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4)扁桃体感染后水肿、增生,易堵塞咽鼓管咽部开口;(5)腺样体内存留细菌和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中耳感染;(6)乳突气房发育不全,空气储备量不足;(7)2岁以下幼儿常有间质或内芽组织,呈活瓣样阻塞耳咽管;(8)小儿易患鼻部及上呼吸道疾病,影响咽鼓管功能;(9)小儿中枢神经正处在发育阶段,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力低下,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张新利: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以及变应性和免疫性反应所引起。咽鼓管是中耳通过鼻咽部与外界的单独通道,具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保持与外界气压平衡、清洁防御和防声功能。这些生理功能是依赖清醒时咽鼓管每分钟开放1次、睡眠时每5分钟开放1次来完成的。如1小时无吞咽动作或咽鼓管关闭1小时,中耳内将出现15~20毫米汞柱负压。由于咽鼓管本身或周围器官的病变,使其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中耳腔内气体被吸收后形成负压,中耳腔黏膜中的静脉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或渗出,积聚于中耳,即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张新利: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常在感冒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时发病,局部检查多有鼓膜充血,混浊呈毛玻璃状,失去正常光泽。鼓室积液后鼓膜常呈淡黄色、橙红色、琥珀色、乳白色或灰白色。积液多时可见鼓膜有液平面,凹面向上,有时可见气泡。积液多时鼓膜外突,活动受限,鼓膜穿刺可抽出液体。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