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儿抽动症可能出现哪些行为问题呢?
主持人:这种小儿抽动症可能出现哪些行为问题呢?
于作洋:抽动综合症可能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其程度轻重不一。
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轻者表现为躁动不安。过度的敏感。易激惹或者行为的退缩。
重者表现为强迫障碍,强迫障碍例如孩子们反复的洗手,有洁癖,老是强迫自己。再就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甚至有些会出现自伤行为和品行障碍。品行障碍就是孩子出去惹事。这些患儿的行为,增加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可以影响患儿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从而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也同时是家长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怎样才能诊断出这个孩子就得了小儿得了多发性的抽动症呢?
于作洋:目前关于这个病的诊断还是主要靠临床症状来诊断。没有一个明确的客观的实验室检查或者是辅助检查的诊断指标。头颅CT和脑电图的检查,表现都是非特意性的检查,或者表现为正常,只是作为排除技术技术性疾病的时候,对于诊断主要还是技术性疾病。这个诊断有这么三条,第一个是21岁以前发病,第二条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自如的运动型抽动。一种或者多种发生性抽动,第三条是抽动缺乏其他医学的解释。和病情要超过一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生性抽动对于本病的诊断是必须的。
秽语在诊断当中,则不是必须的。那么大约有1/3的患者可以有秽语。所以来讲,原来这个名字叫做抽动秽语综合症,现在由于有了秽语这个字,家长比较忌讳,所以倾向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主持人:怎样治疗会比较好呢?
于作洋:目前这些病的治疗,西医的办法就是有这么几大类。多巴胺DZ受体阻制剂,包括氟哌啶醇,第一种是氟哌啶醇对抽动症状治疗效果比较好。方法是治疗这个病的优选药。它有效率在70%到80%左右,一天剂量在1到12个毫克。一般是每日两次,一般可以从每次0.5毫克,两到三天,增加0.5毫克的速度,逐渐怎么剂量。调整至症状控制以后,又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为止。
如果是出现了副作用的时间,应该暂缓加药,等到副作用减轻或者消失以后再调整剂量。治疗的时间一般要维持一到两年。需要注意的是减药和撤药的过程要慢,若减药后症状又出现了,必须继续维持治疗。
但是氟哌啶醇它的缺点是副作用比较大,主要表现在锥体外系的症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综合症和静坐不能,这个往往是造成中断治疗的主要作用。
常发生用药的初期或药物增加过快,或者是药物剂量过大的时候,减缓加药或者降低剂量能够减轻锥体外系的症状,或者是同时服用一种药叫做安坦。也就是盐酸苯海所能对抗这种副作用,每天2次,每次0.5到10mg,镇静作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上课嗜睡,活动减少,以及认知的迟钝。迟发生性运动障碍是长期适用氟哌啶醇后副作用,出现以后,要立即停药。在长期用药的病例要注意观察有无这一副作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使用氟哌啶醇时,不要一开始就常规合用盐酸苯海索,或者长期合用,因为后者可以掩盖持发性运动障碍的表现。
第二种药是哌咪清,作用类似于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大约60%到70%。日剂量大约3到6毫克。每日口服1次,开始剂量为0.5到10毫克。副作用与氟哌啶醇类似,有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副作用,认知迟钝相对较轻,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大,可能引起心电节律的变化,因此,该药的可接受性比氟哌啶醇强,但治疗前后需做心电图检查。
第三种药泰必利,它的治疗效果比氟哌啶醇差,起效较慢,往往开始有效,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降低。它的优点是副作用轻,易于被家长接受,对于症状较轻和病程较短的病例,可以首先使用该药,日剂量为0.1到0.3毫克,分两到三次口服。
网友:我的宝宝不到两个月,前几天白天不睡觉,闹了三天,有时候刚睡手脚就容易动,然后就闹,晚上能睡,但是也是睡不长,有时候就半个小时,可是这两天,老是睡不醒,也不哭闹,吃奶也不多,以前吃奶慢了,嘴就乱动,现在三个多小时,只吃一次母乳,半夜肚子咕咕叫,以前晚上是这样,现在白天有时候也是这样,我检查身体没有不正常,提问37.4摄氏度,这样是不是不正常,如果不正常,应该注意什么呢?
于作洋:这个肯定是不正常的。提问超过了37度,孩子是发烧。应该到医院耳科就诊。孩子睡不好觉只是一个发烧的一个表现。所以孩子不舒服,吃奶也没有原来好。所以建议到医院就诊。
网友:我的孩子5岁了,得了一年的抽动症,症状是眨眼,噘嘴,抖肩,但是是时好时坏。
我希望于老师给我一种方法,能够彻底治愈。
于作洋:这个孩子时间是一年了,不是很长,不知道吃了西药没有。如果没有吃西药,建议服用中药治疗。中药可以就近到中医院小儿科或者相关的专科医生进行治疗。如果是已经服用了西药,可以慢慢减量,逐渐停药。同时可以加服中药治疗。
这里说的中药一般汤药治疗效果比较好。一般的来讲,中药治疗三个月一个疗程,至少半年。另外刚才她说的彻底治愈,目前这个病的治疗西药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完全治愈的药物。所以大多数是提临床缓解不期治愈。
网友:我孩子有抽动症,请问怎么治疗,一般情况下,遇到小孩子有抽动症的情况,您会是怎样的治疗流程。
于作洋:我建议一个是较好到专科的搞专病的治疗,有条件的话,省的走弯路。
主持人:您谈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一个小孩子是这样的病,你是怎样治疗的。
于作洋:从目前来讲,西药的治疗,家长很难接受,为什么呢?就是它的副作用比较大。
疗效也在70%左右,但是副作用比治疗作用更难人寿,就是前面提到的副作用挺多的。所以,孩子较好选用中药治疗。中药我建议还是不要相信各种各样广告一些药物,成药的药物,在初期或者病重的时候,疗效相对比较差。所以,还是较好到医院看中医。
网友:我的孩子三个多月,每天早晨发出呕心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于作洋:一个是关注是不是有吃多了消化不良的问题,所以孩子有了积食的反映。不知道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因为母乳喂养,就相对缩短喂奶时间,加大两次喂奶的间隔时间,如果人工喂养,可以把奶相对稀释一下,总量还是不变。
主持人:继续刚才的问题,抽动症中医应该怎么治疗呢?
于作洋:目前治疗这个病的西药比较多,就目前的现状来讲,一个是有现征疗效,还没有一个药物,能完全控制抽动。
二是与剂量有关的,让患者难以接受的副作用。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如其人寿,目前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还不如生活在抽动秽语综合症疾病的痛苦当中,尤其是学龄儿童影响学习是家长不能接受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个人提倡中医药治疗本病,助阵是辩证施治,因地制宜。中医药治疗对本病有着较大的优势,是副作用少,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中医药一定不是没有副作用,一些药物也是有一定的渗毒性,所以尽量避免使用。
主持人:孩子得小儿抽动症的话,时间段是1到21岁,1岁以下常见吗?
于作洋:不常见。
主持人:1岁以下的小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判断得抽动症呢?
于作洋:1岁以下几乎很少有,就是没有见到1岁以下的。学龄儿童或者学龄前儿童疾病最常见,1两岁的很少。
主持人:请问于老师,孩子患了这个病以后预后怎样?
于作洋:许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预后问题,这个病属于发育障碍性疾病,也就是它随着年龄的发育,有逐渐缓解的趋势。以往认为这种病是属于终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病有自然缓解的可能,预后相对比较好,抽动症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或自然缓解,大多数患儿在长大成人以后,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少数病人症状迁延,可因抽动的症状或者伴发的行为异常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资料表明,大约50%的患儿在青春期过后,抽动症状自然缓解,25%的病人抽动症状明显减轻,只剩下25%的病人抽动症状迁延到成年。也就是到成年以后,还是会有抽动症。
于作洋:这个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种孩子人工喂养的孩子比较多一些。
母乳的孩子少一些,人工喂养的孩子,如果是四个月以上的孩子,就是可以适当的添加副食。可以添加一些果汁,菜水,还有果泥这类的。菜水当中的白菜水啊,这个可以从饮食调理,如果是严重的,可以吃一些药,妈咪爱可以改善。或者是吃一些增加胃肠蠕动的药,胃肠蠕动的药,中药斯磨汤口服液建议不要滥用泻药,以免孩子成习惯性的便秘建议的办法就是通过饮食调理,养成定时排便的好的习惯。
主持人:实际上过了一岁以后,到了三岁这段时间,孩子在消化系统疾病会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于作洋:到了冬春季节防止腹泻。
主持人:大一点的孩子经常飘食。父母特别烦孩子厌食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呢?
于作洋:挑食跟厌食有时候并存。有的孩子可能是老喜欢吃一种或者几种食品。这往往是不好的一个饮食习惯。如果喜欢吃的东西,再吃多了,可能属于厌食。出现厌食跟挑食都是家长的一个很大的责任。就是过分溺爱孩子,或者他认为较好的东西给孩子吃。喂养应该平衡饮食,花样要多样,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孩子不想吃的时候,往往家长追着老喂,强迫给孩子吃,千方百计的生怕孩子饿了,所以我建议孩子不想吃的时候,就不要强迫给他吃。当孩子特别喜欢吃的时候,应该适当的减少给孩子吃的适量,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厌食或者挑食的习惯。
另外不要给孩子吃太多的零食,所以到了吃饭的时候,血糖比较高,没有这种食欲。所以这是造成孩子厌食挑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
主持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是麦当劳,又是肯德基的快餐出现,小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大概六七岁,很小的时候,就胖乎乎的,有肥胖症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话,于大夫你会有什么样的建议给我们的网友呢?
于作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的孩子,往往是表现两种趋势,一种是过渡的肥胖,营养过剩。一种是面黄肌瘦。两级分化的情况。这都是喂养不当,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肥胖儿孩子,往往摄入热量比较高的食物,例如经常吃一些快餐食品,麦当劳、肯德基这一类的,热量比较高,孩子也比较喜欢吃,长期这样下去,一直吃热量很高的食物,孩子就容易肥胖。
主持人:各位网友我们的访谈就要结束了,我们会在母婴频道给于大夫建立消化系统的专栏,如果网友有这方面的需求,就可以来到我们母婴频道和于大夫进行线上的沟通。非常感谢各位网友!请继续关注我们明天的访谈。
来自:搜狐健康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