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王玉芬--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于彦芳--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擅长治疗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专家王玉芬谈:合理饮食养胃
主持人:听说许多饭菜不仅有营养价值,还有药用价值,请问是这样吗?
王玉芬:是的,从医学角度来说食物具有保健的功能,药物具有祛病的功能,两者之间是不能等同的,但中药有特殊性,它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如果食物的药用价值很大,就可以发展为药材,如果食物的食用价值很大,就可以发展为美味佳肴。像水果中的梨,中药认为清热润肺、可以治疗咽喉痛、咳嗽等,梨皮还可以做药材;像薏米有清热健脾利湿的功能。
于彦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要靠食物来供给,所以健康的胃很重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但病从口入,也就是说病也是吃出来的,如病毒、细菌、暴饮暴食等都会损伤身体。有一位同学在军训休息时吃冰棍,这时突然要集合,他一口把冰棍吞下后导致胃粘膜的损伤;外国曾做过一个试验,在比萨饼上散满胡椒,食入后会导致胃粘膜的糜烂。
主持人:饮食不规律对胃的损伤大吗?
于彦芳:饮食不规律日积月累后对脾胃的损害很大,可以导致胃粘膜糜烂、溃疡、萎缩等。
主持人:胃病都有哪些症状?
王玉芬:在专业书籍里是没有“胃病”这个病名的,它只是百姓们笼统的一个称法。胃病的种类有许多,常见的有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食道,损伤食道粘膜,是由于胃肠运动功能失调导致喷门扩约肌失常,饭后1小时胸骨柄及胃部就会有烧灼感,运动后症状加重,比较痛苦)、胃炎(急性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经正确治疗后可痊愈,少部分也会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分浅表和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治疗也比较困难)、消化性溃疡(胃酸过多,胃粘膜抵抗能力下降,形成溃疡)。
主持人:为什么有时胃有不舒服的感觉,却检查不出原因呢?
王玉芬:这种现象称作功能性消化不良,原来称作胃神经官能症,检查后什么问题都没有,但病人却很痛苦。
主持人:中医如何看待胃病呢?
于彦芳:中医和西医对胃病的看法不同,中医以症状进行分辨,而西医则以病名进行分辨,如中医的胃脘痛则包括了西医的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炎等,西医是以病症为主进行治疗,中医是将症状综合起来进行治疗,中医治疗胃病的效果很好,不但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使粘膜再生。
主持人:如何养胃呢?
王玉芬: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胃就像机器一样每天不停的工作,就会对粘膜有损伤,像司机、建筑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的胃病发生率都很高,所以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神经情绪。
主持人:胃能调养好吗?
于彦芳:许多人对三分治七分养的理解有误区,如在胃不舒服时吃药、好转后就停药,不进行系统治疗,不注意饮食调节,用药不合适(胃药应在饭后服用)等,都会导致胃病久治不愈,所以病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治疗。
主持人:山东何女士患慢性胃炎10余年,经常胃痛,食欲不好,腹胀,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好,听别人说有治疗胃炎的小偏方,请专家介绍一下?
于彦芳:向日葵盘1个,猪肚1具。先将猪肚洗净,切成片状,再将向日葵盘洗净掰碎,两者同入砂锅加水炖至猪肚炖烂后,捞去葵花盘,加食盐适量,生姜5片,葱末少许,煮沸即可,食猪肚并饮汤,治疗虚寒胃痛兼便秘者效佳。
主持人:北京张同学近一个月感觉上腹部胀满,不想吃东西,打嗝,到医院检查,胃镜诊断为轻度浅表性胃炎,医生说没什么事,吃了乐得胃也没效果,请问如何治?
王玉芬:轻度浅表性胃炎几乎每个人都会得,是由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或压力大造成的,如果总不运动也容易导致胃肠运动滞缓,建议可以用一些促进肠胃蠕动的药,也可以吃萝卜炖牛羊肉。
主持人:陕西刘先生患慢性胃炎很多年了,每当天气变冷或换季时病情就加重,手按着就舒服一点,医生说是虚寒性胃炎,请问如何治疗?
于彦芳:活鲫鱼(250g左右)1尾,花椒1g,吴萸2g,白胡椒1g,广木香3g,肉桂2g,陈皮9g,生姜3片,葱3茎,食盐适量,黄酒50g,先将鲫鱼去鳞及肚杂后洗净,将花椒、胡椒、肉桂、吴萸用纱布包住,放入鱼腹中,将陈皮、木香加水一碗,煎汁半碗,兑入黄酒,然后将鱼放入碗中,放入葱姜盐,隔水蒸之,约30分钟后,食鱼、饮汤,1日食完,连食数日。兜肚法,三棱15g,莪术15g,艾叶45g,肉桂10g,木香10g,草果仁10g,丁香10g,水仙子15g,红花15g,良姜12g,砂仁6g,以上诸药共研细末,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痛,从立冬开始至第二年春分除去,1—2月换1次。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