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消化科 > 胃食管反流病 > 吴继敏专访:做好胃食管反流分诊筛查

吴继敏专访:做好胃食管反流分诊筛查

时间: 2013-03-25 10:42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临床症状多样、容易误诊的疾病。据报道,我国优秀血管外科专家、国内科学院汪忠镐院士患上胃食管反流病后,就曾经多次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该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发展为食管狭窄,甚至诱发食管腺癌,后果堪虑。为此,我们决定探秘胃食管反流病,特别请教了我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专病中心----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吴继敏教授,以下是采访内容,与您共享!

  专家简介:吴继敏教授, 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内科学院汪忠镐院士,对胃食管反流病及其食管外表现有深入的研究,擅长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Barrett食管、反流性哮喘、反流性咳嗽、贲门失迟缓症等的诊治,精通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并擅长多种内镜下微创治疗。

  主持人: 吴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能否请您谈一谈目前国内医生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以及国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现状如何?

  吴继敏: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以及食管以外部位引起的反酸、烧心、嗳气、咳嗽、哮喘、咽异物感等症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油腻饮食较多,清淡饮食较少,这种饮食结构使得胃食管反流病越来越常见,尤其在40~60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工作和生活质量,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国内医务界对此病的认识和关注不足有关。

  其实,胃食管反流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高发慢性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大多数医生通常只注意到烧心和反流,而没有意识到相当数量的患者所表现的咳嗽、咳痰、气短以至“哮喘”、“胸痛”等一系列症状竟也由该病引起,经常笼统地使用普通胃病的治疗方法,从而无法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该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另外,还有很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被误诊为哮喘和其他疾病,延误了病情。目前,有很多消化、耳鼻喉、呼吸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胃食管反流疾病,由于漏诊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在国内,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主要以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为主。药物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是目前国际上第一线的治疗方法。但是,仍有相当部分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或带来药物副反应,需要更进一步治疗,如胃镜下Stretta射频治疗或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这两项技术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而在国内则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主持人:您谈到很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被误诊为哮喘和其他疾病,延误了病情,患者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作为胃食管反流病领域的优秀专家,能否请您谈谈筛查分诊的重要性?

  吴继敏:尽管胃食管反流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正受到医生或患者的日益关注,然而仍普遍存在着胃食管反流病被忽视和漏诊的现象,由此可见,筛查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非常多样,典型和常见症状包括:烧心和反流。烧心感,即自我感觉到胸骨后有烧灼感;反流感,即患者自己有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不典型的症状有:上腹痛、胸痛、嗳气、腹胀、上腹不适、咽部异物感、吞咽痛、吞咽困难等,以及食管外症状,如反流性慢性咳嗽、喉炎、哮喘、蛀牙等综合征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有的人可表现为口腔溃疡、口苦、口臭或舌灼热感等症状。而咽炎、鼻窦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复发性中耳炎等也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如果胃食管反流病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引起严重不适和食管炎症,从而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例如食管狭窄、溃疡和出血,甚至与食管腺癌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由于目前人们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知不足以及检测设备所限,很可能造成误诊情况,延误患者病情,例如:有些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患者,由于胸痛部位与心脏相邻,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容易将患者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另外,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时应排除心脏、胸、食管、胃等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肿瘤、溃疡病等。不同科室的医生,如果认识到胸闷、声音嘶哑、哮喘等症状都有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就能够及时将患者介绍到消化科或胃食管反流病专病中心进行进一步筛查。所以做好分诊筛查工作,必须要在医生中间大力普及教育,避免因为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从而给予患者提供更好的指导。

相关标签
吴继敏
专访
做好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