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内分泌 > 糖尿病 > 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如何治疗

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如何治疗

时间: 2013-11-14 14:44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按照目前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您能否描述一下我国代谢综合征的流行情况?

  纪立农:在IDF的标准公布以后,我马上建议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顾东风教授来分析国内代谢综合征的情况,因为他有很好的国内抽样的数据,而且他的文章已经发表在国外优秀的杂志上。 他根据新的标准估算的国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现状,也发表在今年6月份的《中华糖尿病杂志》上。根据这个调查,在我国35-74 岁的成年人中,男女性合计年龄未标化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在男、女性中分别为10.0%和23.3%; 年龄标化后的患病率在北方、南方地区中分别为23.3%和11.5%, 在城市、农村地区中分别为23.5%和14.7%。我国北方居民中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南方居民,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根据这个调查结果,在我国35-74 岁的成年人中如果根据美国ATPIII的标准来估算的话,大约有6400万代谢综合征患者。如果根据新的IDF的标准来估算的话,大约有7700万代谢综合征患者。两个数字差别大的主要原因是ATPIII的标准中规定的腰围是102cm,而我国很少有人符合这个标准,这也是两个标准估算出来代谢综合征人数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

  代谢综合征从前是内分泌专家的“私人花园”,目前,她已变成了诸多学科如心血管病学、呼吸病学和妇产科学共同关心的“公园”。随着肥胖和超重所导致的代谢综合征人群数目的剧增,代谢综合征也从一种需要临床医生关注的临床问题上升到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主持人:最近美国糖尿病联合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最近联合对"代谢综合征"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独立的实体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一串的心血管危险因子,而代谢综合征的CVD危险因素不明确,亦不大于各部分的总和,治疗亦与各成分的治疗无异。 您如何评价两个学会的这个质疑?

  纪立农:这个共同的联合声明的发布使许多人感到吃惊和不可理解,因为代谢综合征概念的提出已经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早在20年代,就有医生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进行描述,到80年代初期,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Reven教授比较系统的阐述了这一现象并冠名之“X-综合征”,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代谢综合征,也有人把它称作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多代谢紊乱综合征,实际上这种代谢综合征从病因学的角度、临床的流行病学的聚集性分析来看都是一个实体存在。

  代谢综合征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它的病因非常复杂,有非常强的异质性。比如说有些人消瘦,也可能得代谢综合征,这主要是由一些特殊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而更多的人得代谢综合征是因为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因为在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出现了相互联系的各种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而且成聚集性,因此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联合声明中提到,代谢综合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预测2型糖尿病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实体,但实际上有很多流行病学的数据特别是前瞻性的流行病学数据都明确地看到,代谢综合征是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

  有关治疗单个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比如治疗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和治疗整体会不会有差别,我觉得这是种误解。因为代谢综合征的提出,特别是代表着对代谢综合征新的认识的ATPIII和IDF诊断标准提出,实际上是提示人们更早期通过识别有这种多代谢紊乱的个体,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更早期的干预措施,来减少这些人群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因此它的治疗不能与单个治疗相比。比如说患者的高血压达到了需要药物治疗水平的时候,如果生活方式的干预不能有效降低血压的话,就需要用药物治疗。而在新的代谢综合征的标准中,它的切入点—血糖的代谢紊乱用的是糖尿病前期的切入点,即空腹血糖〉5.6mmol/L,这离糖尿病空腹血糖〉7 mmol/L还有很大的距离。另外高血压的切入点是130/85mmHg,也离140/90mmHg的高血压病切点有很大的距离。其实这些人被识别之后是不需要药物来治疗的,而是当你发现他们并不是由单纯的高血压前期而是由众多的临床疾病的前期聚集到一起的时候,那么他们是采用生活方式的干预的最敏感的人群。因此,代谢综合症概念的更大用处是预测和预防。

  

相关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