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心血管科 > 射频消融术 > 天津医科大学刘彤博士谈射频消融术

天津医科大学刘彤博士谈射频消融术

时间: 2013-03-12 13:03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刘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硕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国内心力衰竭学会委员兼秘书,天津市心律学会委员兼秘书,《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编委,《Cardiovas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杂志编委,《国内心血管杂志》编委,《国内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通讯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PACE》等SCI杂志特约审稿人。

  主要从事心房颤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各一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一项,获2007年第1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长城优秀青年医师奖”。在ESC、 AHA、HRS等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大会宣读论文6次,壁报交流10次,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3余篇;参编著作7部,译著3部。

\
刘彤博士

  主持人:很高兴您能在海河会期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能否谈一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机制?

  刘彤博士:随着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在我国的广泛开展,目前一些有经验的中心已经把患者人群从最初的阵发性房颤推广到持续性甚至持久性房颤。与此同时,房颤消融术后的房速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有资料显示,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术后房速的发生率仅为2%~5%,而针对持续性房颤的消融策略肺静脉环形电隔离+左房线性消融术后房速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达到20%~30%。此外,房颤消融术后的房速患者症状明显,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室率控制不满意,往往需要再次行射频消融。

  房颤消融术后房速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观点认为主要有三种机制参与房颤消融术后房速的发生:其中包括大环折返(47%)、局部微折返(瘢痕相关性)(39%)及局灶机制(14%),而二尖瓣峡部依赖性房速又占大环折返性房速的一半左右。

相关标签
天津
医科大学
刘彤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