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呼吸科 > 间质性肺病 > 李玮峰教授讲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内容

李玮峰教授讲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内容

时间: 2013-03-25 16:12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常常在寒冷的冬季高发。为了提醒广大网友了解并重视“慢阻肺”,99健康网记者特地来到了广州军区总医院,对该院的呼吸科副主任李伟峰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李主任非常热心而且非常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慢阻肺”的方方面面。

  专家简介:李伟峰,副主任医师,国内人民解放军全军呼吸中心副主任,广州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临床医学院副教授。

  专家门诊出诊时间地点:每周二上午8:00-12:00;广州军区总医院门诊3楼专家诊室。

  主持人:呼吸内科疾病是否和天气有关呢?

  李主任:呼吸内科的疾病跟气候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发现,随着季节的转换,呼吸道的门诊病人、住院患者都会明显增加。大概地来讲,跟季节变换比较密切的呼吸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等疾病。这些疾病跟季节的变化以及寒冷都有一定的关系。今天上午我出专家门诊,发现很多病号都是因为感冒、咳嗽、支气管炎或发烧等疾病来就诊的,这些病人的数量比天气暖和的时候还是有所增多的。

  李主任:其实严格上来说,寒冷并不会直接导致这些疾病。但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季节的转化,而不注意穿衣等生活细节,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很容易受凉,加上免疫力比较差的话,感冒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就很容易趁虚而入,容易发生呼吸道的感染,进而诱发像支气管哮喘等等其他各种呼吸道疾病,像哮喘的话,它本身就可以对寒冷产生过敏,寒冷可直接诱发哮喘。另外,像流感啊,因为天气冷,人们可能喜欢呆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感觉比较暖和,或者是呆在家里不愿意外出啊,并且把门窗都关得紧紧的,这样的话,空气就不容易流通,也就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主持人:呼吸衰竭有几种类型?

  李主任:呼吸衰竭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I型呼吸衰竭,另一类是II型呼吸衰竭。II型呼吸衰竭指的是在缺氧的同时有二氧化碳的潴留。像这个老大爷,他本身就有慢性的呼吸道疾病史,其实就是所谓的“老慢支”、肺气肿,现在正规的名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COPD。这类患者的疾病特点就是气流的阻塞;当他在寒冷或者是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很容易诱发下呼吸道的炎症,进而导致气管痉挛,加重气流的阻塞,结果就导致氧气吸不进去,出现低氧;另外,体内的废气即二氧化碳排不出来,在体内堆积,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甚至出现甚至昏迷、精神错乱等。呼吸衰竭是慢阻肺很容易引起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当然,临床上其他的一些呼吸道疾病也可以发展至呼吸衰竭,它是一个重症、急症,风险很大,死亡率很高。一旦出现这样的并发症,是比较凶险的,应该迅速到医院就医,采取专科治疗,才有可能挽救生命。

  李主任:对的。当然,呼吸衰竭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如果是急性呼吸衰竭,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急症,应该迅速到医院就诊,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越早治疗,那么脱离危险的可能性就越高。

  李主任: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由缺氧造成的,应该说是由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潴留所造成的。在医学上有个名词,叫“肺性脑病”,就是由于呼吸道气流的阻塞导致的体内二氧化碳无法排出体外,在体内堆积,引起脑水肿,引起神智的改变,出现昏迷,或者谵妄、幻想、幻影等。

  李主任:是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疾病,如果出现了气流的阻塞,临床上都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涵盖的病种通俗来讲,就是以前的“老慢支”和阻塞性肺气肿这两个疾病。

  李主任:如果患者进入到呼吸衰竭的话,全身多个系统都会受损,比如说影响神经系统,出现精神上的症状;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减退等症状。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后,会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这是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会引起右心室、右心房的心肌肥厚,进一步导致右心室和右心房功能的减弱或丧失,出现右心衰。

  主持人:呼吸衰竭是否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

  李主任:是的,可以这么说,大部分是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引起的。而且,冬季,在我们病房住院病人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慢阻肺病人,他们很多都是因为受凉、感冒所诱发的急性发作,即咳嗽、咳痰增多,气喘加重。很多病人就伴有肺源性心脏病的表现,如右心衰的话会导致气喘、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浮肿,肝脾肿大,食欲减退,精神症状等等。当慢阻肺并发右心衰时,治疗难度会增大,患者住院时间会延长,所花的费用也会更多,预后也比普通的慢阻肺患者差。

  

相关标签
间质性肺病
呼吸科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