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我父亲58岁,两年前出现双下肢行走后酸胀,沉重和乏力。最近半年明显加重,而且出现行走大约200米左右双腿僵硬,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然后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到医院查B超说是动脉内斑块形成并使动脉堵塞。请问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吗?需要治疗吗?
刘鹏大夫
中日友好医院刘鹏:根据你父亲的症状和B超结果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欧美国家55-70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7%。在下肢动脉内,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股腘动脉。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肢缺血加重,在安静状态下足趾、足部或小腿肤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在严重缺血下产生趾、足或小腿部溃疡、坏疽,迁延不愈,最后只能截肢甚至导致死亡。为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恶化,你父亲应尽早治疗。
2问:我父亲60岁,总是说双腿麻木,行走后出现小腿疼痛,休息后可以缓解并继续行走,间断出现疼痛。到我们县城医院骨科就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和用药治疗后没有明显好转,随后做了超声,说是双下肢动脉内膜增厚,部分管腔狭窄,医生说是脉管炎。请问这到底是什么病,该如何治疗呢?
中日友好医院刘鹏:你父亲的诊断应该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跟神经源性跛行很相似。腰椎管狭窄,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及多发神经炎也可表现出腰痛,臀、髋及大腿部肌肉酸痛乏力等,这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症状相似。但是神经源性跛行的疼痛时刺痛感、无力、肢体不灵活、有麻木感,经常出现在运动之后,跛行的范围变化不定,站立时就有症状,常常需要坐下或改变体位才能缓解;而缺血性跛行的感觉是肌肉疲劳,紧缩感,每次发病步行范围基本一致,站立时无症状,停止行走可以缓解。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静脉曲张、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诸多血管外科疾病统称为“脉管炎”,这是一个误区。其实“脉管炎”是血管外科疾病中的一种,全称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它是好发于有吸烟史的青、壮年男性,主要侵犯下肢中小动脉而引起肢体发凉、麻木、运动时的疼痛、休息时疼痛、皮色苍白、动脉波动弱或消失、长时间出现肌肉萎缩的一种疾病,而不是下肢血管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