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妇科 > 避孕 > 现在发病人群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

现在发病人群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

时间: 2013-03-15 14:57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现在发病人群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

  主持人:您觉得现在发病人群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人们饮食习惯的这种改变是不是有关系?

  郁琦:比如像多囊卵巢综合症,现在是一个病因不太清楚的疾病,引起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年轻的时候会引起闭经,继发不育、肥胖、多毛、痤疮等等这些问题,到了一定的岁数,比如说40岁以后,会有子宫内膜的癌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这些对于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的状态。这些原因到底在哪?现在虽然不是很清楚,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认为这个病是由基因水平的一些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随着现在营养状态的提高,这些脂肪、进食量的增加、运动的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对这个病的发生有一个促进的作用? li>

  主持人:您提到多囊卵巢综合症,好像这个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太容易被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比如说他体毛变多、还是变重、突然变胖,其实都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症导致的健康,但是好象有这种意识得现在很少。

  郁琦:所以月经的问题是一个信号,不要把暂时有月经的紊乱或者闭经轻易放过,还是应该要重视,可能是一个人整体健康改变的信号。

  主持人:您提到比如一旦有这方面的问题以后,对于女性健康的危害是不是也会比较大?

  郁琦:对,刚刚也说过像多囊卵巢综合症,除了引起闭经、不育这些妇科的问题以外,对其他的像内科的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会引起心脏的问题,这些都是应该值得重视的。

  主持人:不仅仅是妇科的问题,很可能变成全身的疾病。现在对于妇科内分泌的问题来说,现在主要的一些治疗方法大概有哪些呢?

  郁琦:内分泌的疾病一般都还是从用内分泌来治疗,所谓的内分泌紊乱就是激素水平紊乱,激素水平的紊乱就需要也用激素来调整。刚才提到的避孕药,就是口服的短效避孕药,除了刚刚说的避孕一个很直接原始的作用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调月经,用了短效复方的口服避孕药以后月经就很规律了,同时还有降低雄激素的作用,是常常用来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

  主持人:是说出现一些信号以后开始服用这些药物吗,应该在什么时候用这些药呢?

  郁琦:如果月经规律的想避孕就可以自行应用,就没有问题,如果作为治疗的作用来说还是应该医生指导下来用。

  网友:请问教授,怀孕各期血HC剂的指标应该在什么范围?孕铜的指标在各期应该在什么范围?如何在早期判断是否正常受孕?

  范光升:怀孕以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是增高的,一般测出来怀孕可能隔两天就翻倍的增长,孕激素一般早期测一下,一般看孕铜的作用足够不足够,当然各个实验室也有自己具体正常的指标,是要通过HC剂和孕激素判断的。

  郁琦:因为各个医院用的设备不一样,测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指标肯定也不一样。

  主持人:还是要去医院做一个长期的随诊。

  网友: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医生建议用达应35类短效口服避孕药,是不是应该这么用,要用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主持人:就是说是可以的。

  郁琦:可以。

  网友:请问使用避孕药酸时候安全不安全,会不会有一些副作用?

  范光升:属于外用药了,应该是安全的,但是要正确的使用,如果已经用的比较晚了,时间不是很恰当了,有的时候确实避孕效果就不好了,所以我们强调避孕措施就是要正确的使用,而且要持续的使用,像这个酸做爱以前就使用,一般从一开始就做好准备,放进去,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持人:有什么副作用吗?

  范光升:应该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习惯了,不过敏,没有什么禁忌,应该是可以的。

  网友:结婚11年了,现在还没有怀孕,请问可不可能是不孕症,如果像这种情况是不是应该去医院做一些检查,如果检查具体有哪些项目需要做一下?

  郁琦:按照定义来说,不孕症的诊断应该是住在一起没有避孕有正常的性生活一年没有怀孕,就可以诊断是不孕症,至于引起不能怀孕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但是主要来说三个,一个是男方的问题,男方的精液数量、密度和活力等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大方面的问题。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排卵的问题,卵巢没有排卵的功能,或者卵巢有功能但是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排卵,包括像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一类的不排卵的疾病,也可以引起不孕。第三大类的问题,学术上名称叫K子运输障碍,包括输卵管的堵塞,包括盆腔粘连等等这些问题所造成的不孕原因大概占到不孕总体原因的90%以上,应该说一个没有经过检查治疗的不孕的女性到医院去以后首先做这方面的检查。

  范光升:针对这个病人,建议到医院检查,已经11年了。

相关标签
专家
范光升
郁琦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