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营养支持包括胃肠外和肠内营养,而终末期肝病患者存在多种营养成分的异常,终末期肝病患者营养支持的模式有哪些,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段教授:从符合生理代谢的角度,我们还是优先考虑肠内营养,因为肠内营养对营养制剂的要求如纯度不很高,而且肠内营养符合我们正常人体肠道消化吸收这种状态,另外通过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改善肠道环境,因此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的选择肠内营养。但是如果短期的肠内营养不能进行或者不能弥补病人的营养缺失比如说病人短期内不想进食,甚至特别严重的呕吐或者是做了肠道手术的患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予静脉或者其他的肠外营养。肝病的代谢非常复杂,营养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不止缺一种成分,需要复合营养,输糖水、或者仅输蛋白或者氨基酸就够了,光靠这些是不够的。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些复合的新型营养素,而且这些营养素不只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还有各种各样的微量元素更重要的是它里面还提供很多成分可以促进肝脏的再生,促进肝细胞和肝功能的恢复。营养支持方面也有很多的进展,在实施的操作层面,国外现在有一项成熟的经验,终末期肝病患者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营养,这要求有一个营养支持小组,这个小组内必须有三类人,第一类是医生,他主要管病人的诊断,第二类是营养师,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对病人进行营养干预,第三类是护士,因为好多病人在住院期间的饮食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护士来实现。所以在国外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有一个营养小组,结合这三方面的操作治疗非常有效非常简单。其他的方面要求不多,其实营养治疗还是比较简单的,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这样一个概念。过去腹水的病人常常消瘦感染,感染后就医生习惯用抗生素,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就用两种甚至多种,大家都习惯用这种办法。对于有腹水的患者我们也习惯给他输白蛋白,放腹水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但实际上很多病人都是营养学的问题,患者的营养好转以后蛋白会慢慢的长起来,这样的话胶体渗透压升高后就不容易腹水,感染也会随着减少,就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这个角度来讲营养支持治疗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治疗。
主持人:我们在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也提到过,在肝病治疗上,国内外在药物及手术等方面总体差异都不大,在临床病情快速判断上我国医师由于接触的病人比较多,可能经验更为丰富一些,但有两个方面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其中之一即是终末期肝病营养支持治疗严重被忽视,您能否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一下我国营养支持的治疗现状是什么?
段教授:在国外是这样的,在芝加哥,大一点的医院有20多所,一般的医院我都参加过他们的查房或者跟他们一块去考察过,所以跟国外相比或者大陆以外的台湾、香港相比,我们国家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状态更差。好多病人都是由于喝酒引起的晚期肝硬化,大量的腹水,营养不良,很多病人都是处于乙肝晚期,甚至出现黄疸低蛋白走不动路了才来医院就诊,所以这个问题特别的突出。国外的这种营养不良问题比我们要好点,但是人家非常重视。举一个例子,他们对于终末期肝病病人入院时第一个检查就是全身的一个营养状态的检查,如果病人有营养不良或者有营养风险的话,他的营养师跟他的护士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这样就可以避免进一步恶化出现并发症。第二,在营养治疗观察过程中,它的方法也很多,比如说它有一些营养风险筛查方面的软件,之后给病人测BMI即体重指数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指标,很快病人的营养状态方面的评分就做出来了。这在营养干预方面是一个连续的工作,每周测一次,因为病人在住院的过程中会接受很多的操作如胃镜甚至是做手术、介入等,因此病人刚来的时候可能没有营养风险,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出来了,所以说要求动态观察。那么在我们国内还远远达不到这个层面,好多医院现在还没有营养风险筛查的概念。另外也没有一个专门的营养评估小组对病人进行持续的随访观察,再一个在营养支持的干预方面,大家一般都强调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行了,但是到底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吃多长时间我们医生也不太注意这个方面,所以差别很大。我觉得这不光是理念上的差别,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有差别,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理念上的差别。但是在这一点让人高兴的是,这次会议包括前一阵的会议我们看到过去国内的一些外科医生可能对终末期肝病的营养更重视一些,因为如果病人做完手术后食欲不佳后不做营养治疗不行,所以他们在这些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那么内科,我感觉到近两年来开始有营养治疗的概念了,这是让人高兴的地方。
主持人:非常感谢段院长给我们大家分析这么多!本期访谈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更多专家视角: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国强介绍面肌痉挛病因及症状
专家马振宇详解脑胶质瘤由哪些病因引起的
神经外科医学博士黄传平介绍脑胶质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神经科专家卜渊解析脑中风情绪障碍的处理
专家段学忠访谈:可降低中风发病频率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