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两年期间,国内外的炎症性肠病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的进展?有哪些新的研究热点?
钱教授:诊断方面进展比较多,特别是影像学的进展更为突出,如仿真肠镜的应用。此外,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问世,对炎性肠病的诊断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治疗方面主要是一些新的生物制剂的应用,如抗TNF-α抗体以及在其之后衍生出的很多类似药物。国外学者已开展了很多炎性肠病与免疫遏制剂之间关系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在科研方面的进展主要是,过去认为炎症性肠病主要与免疫有关,自从发现NOD2基因后,人们开始考虑炎症性肠病与感染的相关性。因此,现在的研究比较关注的是一些细菌,是这些菌群造成了微环境、黏膜屏障以及免疫改变,这都是目前的热点研究。
记者: 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发展历程?
钱教授:1980年,刘彤华院士和潘国宗教授等发表了我国最早的一篇关于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的文章,为我国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与研究奠定了基石。1993年太原国内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颁布了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2000年的国内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又对这一标准进行了修订。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成倍地增长,结肠镜和内镜的广泛应用也使大家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临床上已经从开始的不太重视诊断标准,转变为努力按照诊断标准去做。在治疗上,我们开始只是应用激素,现在免疫遏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正逐步被广大基层医生所接受。相关的研究也异军突起,很多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科研工作者,都将这一领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我希望通过本次东西方论坛的交流,推动国内炎性肠病的诊治水平,围绕当前的研究热点有更多的成果出来。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