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是什么?
吴咏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因此胃镜检查是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诊断手段,镜下可表现为粘膜变薄、血管网显露或颗粒不平样增生,但因不同医生会有主观差别,患者萎缩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如果病理活检发现萎缩就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但如果未能发现萎缩,也不能轻易排除,因为病变可能呈多灶性分布未能取到。胃镜诊断应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粘膜下血管显露为萎缩性胃炎的特征,可见到红色网状小动脉或毛细血管,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可见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较大结节。
主持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措施有什么?
吴咏冬: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及西药两种,但实际效果并不满意,仅部分轻度萎缩及肠化或异形增生可能有一定程度改善。就目前来看,从病因、发病机制、组织病理来讲都没有理想的办法,更多的是对症治疗。西医主要是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和粘膜保护剂治疗。
主持人: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指标呈阳性时都需要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吗?
吴咏冬:不一定,因为尽管现在研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炎、溃疡、胃癌有一定的关系,但实际他们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需要做根除治疗。根除适应证一般为重度萎缩伴异型增生、溃疡病或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如果是一般的胃炎吴主任不建议治疗。因为首先它的致病机制尚不确切,根除后相关效果并不理想,治疗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现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很高,根除率低,效果不好;第三简单将萎缩性胃炎、胃癌归因于幽门螺杆菌、盲目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会给人群带来巨大精神压力,造成过度医疗。
主持人: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定会发展为胃癌吗?
吴咏冬:慢性萎缩性胃炎只有极少数经过长期的发展可发展为胃癌,遗传及自身免疫疾相关者相对风险更高一些,约占1%。也就是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但并不是患了萎缩性胃炎就一定会发展为胃癌。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