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听神经瘤 > 赵啸天教授谈听神经瘤疾病知识

赵啸天教授谈听神经瘤疾病知识

时间: 2013-03-27 14:5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

  专家:

  陈雪清 主治医师我国与澳大利亚政府联合培养的首批听力学专业人员,对助听器选配及康复训练有深入研究,现任北京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听力康复专业组负责人。

  赵啸天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擅长各种耳聋手术,电子耳蜗植入术,耳源性面瘫手术,听神经瘤切除,颈静脉球体瘤切除。

  主持人:市场上助听器的种类有很多,像老人们难免会出现耳背的现象,配带助听器应该很常见吧?

  赵啸天:是的,每个人都会出现耳聋的现象,如老人、年轻人、新生儿。耳聋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药物中毒、感染、疾病、噪音等都会导致耳聋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主持人:哪些药物会导致耳聋?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陈雪清:耳毒性药物会导致耳聋,像氨基甙类的药物,如辛霉素、卡那霉素等都会引起耳蜗的病变,导致的耳聋程度也比较严重;接触铅和汞也容易造成听力损伤;水杨酸类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脑血栓、冠心病、治疗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也会造成听力损伤;氨基糖代类的药物也容易引起耳聋,而且还有遗传的倾向。

  主持人:药物中毒后会出现什么症状?

  陈雪清:耳鸣、耳聋、眩晕、恶心、呕吐等,药物在体内会蓄积,所以应该避免再服用致聋的药物。

  主持人:耳朵感到不适后停止用药还来得及吗?

  赵啸天:感到不适后停止用药是有好处的,可以使耳聋的程度减轻,但有家族史的易感病人是不能注射任何耳毒性药物的。

  主持人:注射青霉素之前有皮试,那注射耳毒性药物之前有皮试吗?

  赵啸天:没有,但目前正在研究,现在可以检查体内的遗传因素。

  主持人:耳聋遗传率高吗?

  赵啸天:耳聋很容易遗传,耳聋人群中有50%都是遗传的,耳聋的遗传种类有140多种,分为单纯型和综合型,其中综合型如合并视网膜病变、下颌发育不良、痴呆等。

  主持人:遗传的机率有多大?

  陈雪清:遗传性耳聋父母第一胎子女的耳聋率为17%,如果第一胎子女是耳聋病人的话,第二胎子女的耳聋率就是100%。

  主持人:先天性耳聋和遗传性耳聋一样吗?

  赵啸天:遗传性耳聋是先天性耳聋中的一种,如果怀孕期间孕妇服用了耳毒性的药物或患了某些疾病,如麻疹等,都会导致胎儿耳部畸形,而且分娩过程出现问题的话,也会造成胎儿耳聋。

  陈雪清:分娩时、产后、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黄胆等都会引起胎儿听力的障碍。

  主持人:南京吴女士丈夫听力不好,请问如何早发现或判断新生儿耳聋?

  赵啸天:判断新生儿的耳聋很重要,新生儿听力的筛查应该由专业的人员进行客观的检查,是可以早期发现新生儿耳聋现象的。

  陈雪清:筛查的工作目前还不是很普及,家长应该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3个月时孩子应该就可以发现声音源,5个月时孩子应该可以发出哼声,1岁时应该会说一些简单的字。

  主持人:江西周先生孩子1岁,上个月配了助听器,请问什么时候开始语言训练呢?

  赵啸天:语言训练越早进行越好,1—5岁之间是语言中枢发育较好的时期,12岁以后再训练效果就不理想了。

  主持人:如何缓解老年性耳聋?可以手术治疗吗?

  赵啸天:老年性耳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做保健操或服保健药物可以延缓其发展,有些疾病也会加速耳聋的发展,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所以应该及时治疗疾病。老年性耳聋进行手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70岁之前如果聋得特别厉害可以做电子耳蜗。

  主持人:北京王女士刚才听专家说阿司匹林可以导致耳聋,我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同时又有耳聋,这种情况药物能否接着用?

  赵啸天:应该避免服用耳毒性药物,选择其它药物进行替代,如果无法替代的话,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服用。

  主持人:福建马先生10年前因青霉素注射过多导致耳聋,前几年曾去福州配助听器,但做测试时还是无法辨别,请问现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赵啸天:青霉素不会导致耳聋,可能是庆大霉素,应该先了解病人耳聋的程度,是不是合适配戴助听器,病人也应该训练自己判断听声的能力。

  主持人:我台3月3日直播了电子耳蜗植入手术,主刀的医生就是赵主任,请问那个孩子现在的情况如何?

  赵啸天:那个孩子术后第二天就很活泼了,7天折线后就可以出院,1个月后开机调试后孩子就可以听见声音了。

  主持人:四川卢女士丈夫45岁,近半年总把电视声音调得很大,说话有时也打岔,需要去医院检查吗?请问诊断听力主要检查什么?

  陈雪清:应该进行听力检查,有主观测听检查,就是让病人带上耳机后检查他最小能听到的声音,还有客观测听检查,就是让病人躺着由仪器进行检测。

  

相关标签
听神经瘤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