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可能导致尿毒症,或许需要进行终身透析!这是肾脏病患者周知而担忧的问题。
糖尿病也有可能导致尿毒症,或许需要进行终身透析!这是真的吗?
从相关报道显示的数据来看,“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肾脏损害”、“II型糖尿病患者10—15年合并肾脏病,I型糖尿病患者则更早”、“糖尿病肾脏病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比例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
糖尿病,如何“招惹”了肾脏?
在第五个“世界肾脏日”来临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的赖德源教授作客39健康网,将以专业的角度为广大网友介绍糖尿病肾脏病的最为关注的问题——
专家简介
赖德源,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届广东省肾脏病学会委员,广东省肾脏内科医师协会委员。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工作近20年,对慢性肾脏病的综合防治有较深的造诣,其主要研究方向: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擅长: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肾炎、糖尿病肾病、尿路结石与复杂性尿路感染等,对慢性肾衰防治及透析、肾移植有较深入的研究。
主持人:糖尿病肾病的并发症是什么?
赖德源:肾脏——糖尿病并发症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的疾病,一个人如果得了糖尿病,身体机能往往不是单一的出现血糖增高问题,而是身体内各个器官都将会受到损害。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通过微血管的病变影响器官正常功能的运转。
由于人体肾脏是由非常丰富的微小血管(毛细血管)组成,如果碰上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自然而然地,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成为糖尿病并发症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注意血糖变化的同时,必须有这么一个概念:肾脏是负责排泄血液中的废物与水分的重要器官,而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紊乱及其产生的一系列代谢产物,久而久之将导致微血管病变,最终累及肾脏并发生糖尿病肾病。
主持人:糖尿病肾病需要注意什么?
赖德源:指标——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视的“一点两段”
既然肾脏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沦陷”的阵地,那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地防守呢?糖尿病病情控制在哪些范围有利于保障肾脏的安全?赖源德教授提出: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视“一点两段”——
一“点”:控制血糖
正常的血糖值分为空腹血糖值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以空腹血糖值为例,正常的情况应该介于3.9—6.0mmol/L之间,如果空腹血糖值高于7.0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中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则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情况保持在6.0—7.0mmol/L之间即可,不宜为了“降糖”而“降糖”,一次性的、大幅度的“降糖”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表现,严重者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日常生活中坚持对血糖的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家中有血糖仪的糖尿病患者应该保持每天监测血糖4次,并做好详细的血糖情况记录,在复诊时出具给专科医生进行病情参考与评估。当然,这个记录的前提必须是正确掌握自我测量血糖的方法。
两“段”——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
如果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那么糖化血红蛋白则是反映监测近期3个月的血糖控制的情况。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被誉为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
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能保证每3个月监测一次。其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进患者的血糖达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肾脏是糖尿病并发症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此,即使没有出现肾脏病变临床表现特征的患者,也应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肾脏情况的监控。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
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μg/min时,糖尿病患者应该开始警惕肾脏是否出现病变,建议这种情况的患者每3个月监测一次。因为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之一。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