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不孕不育 > 免疫性不孕不育 > 董自强教授谈预防免疫性不孕不育的方法

董自强教授谈预防免疫性不孕不育的方法

时间: 2013-04-17 11:38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

  主持人:生活中可以预防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症状吗?

  董自强教授:免疫性不孕指的是因免疫性因素而导致的不孕,其中包含有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子抗体,等各类免疫性不孕。并不是所有的抗体都是与生俱来的,免疫性不孕是因为人们不注意日常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因此,免疫性不孕可预防。

  不孕不育预防方法一:性生活有节制。交过频也是诱发女方的免疫性不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精子和精液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对于某些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妇女来说,如果频繁反复地接触丈夫的精子和精液,这些异性蛋白质作为一种抗原物质被女性生殖道吸收后,很容易激发体内产生抗精子抗体。另外性伴侣过多也会导致免疫性不孕的发生。

  不孕不育预防方法二:避免病菌感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药注意生殖器官以及外阴的卫生。如果不注意外阴的卫生的话,就会不小心导致病菌的感染和多种病症的发生。疾病会发生上行感染,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的发生,从而导致不孕的发生。

  不孕不育预防方法三:经期不可性生活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月经期间,生殖道的生理屏障作用减弱,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病菌感染从而会诱发宫颈炎、盆腔炎等妇科病的发生。此外,还会导致使摄入体内的精子失去活力,这样就会导致不孕的发生。

  主持人:夫妻都正常,为何不怀孕?

  董自强教授:夫妻两人要想正常受孕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卵巢排出正常的卵子;二是精液正常并含有正常的精子;三是卵子和精子能够在输卵管内相遇并结合成为受精卵;四是受精卵顺利地被输送进入子宫腔;五是子宫内膜已充分准备适合于受精卵着床。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不孕不育。那么,夫妻检查都正常,就是无法怀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免疫性不孕不育。不孕不育病案中20%为免疫性不孕,免疫性不孕通俗地讲就是妻子对丈夫的精子产生了抗体,抗体可直接杀死精子或遏制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或者在受精卵形成后,令其无法在子宫内健康成长。免疫性不孕患者检测出体内含有抗精子抗体的大多都患有生殖道炎症。女性生殖道和子宫粘膜具有免疫作用,当生殖道发炎、损伤时,精子进入生殖道就会被视为头号“敌人”,同时产生抗精子抗体,易引发免疫性不孕。

  第二,性交时机不对。一天当中,何时受孕最为合适?科学家根据生物钟的研究表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机能状态在一天24小时内是不断变化的,早7时至12时,人的身体机能状态呈上升趋势;13时末至14时,是白天里人体机能的最低时刻;下午5时再度上升,晚11时后又急剧下降,普遍认为晚9~10时同房受孕是较好时刻。抓住了一天当中的有利时机还不够,还要抓紧女性排卵期的有利时机,才能提高受孕几率。董教授说:以女性月经期的前7后8天为安全期,其余时间段即为危险期;以女性上次月经来临的时间减去14天即是这个月女性的排卵期,一般为4~~6天时间。同时,董教授提醒: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则不适用这种计算排卵期的方法建议特需试纸,有条件的可以在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B超监测排卵情况。

  第三,频繁房事,孕气反而不来。怀孕的事情不是着急就可以的,在排卵期前后同房是对的,但是过于频繁的性生活,虽然也有大量的精子射出,但是这些精子还没有发育成熟,也就不具备受精能力。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成熟男性的睾丸每天能产生大量的精子,但是刚刚从睾丸产生出来的精子还不成熟,不具备受精能力,必须在附事内经过5-7天后才成熟并达到具有受精能力的数量和质量。

  第四,房事过稀,孕气悄悄溜走。一般情况下,在排精后的 4天内通常会出现持久明显的精子数量增加,4天后,精子数的增加较缓慢,而长期禁欲者,可出现死精子数及异常精子率增多。因此房事过稀者,同样会导致不育。

  第五,姿势不正确,难以怀孕。同房性交时女方臀下垫一适当厚度的软垫或小枕头,使臀部垫高,让射入的精液向阴道后穹隆处集中,并继续抬高臀部卧床20-30分钟,同时射精后女方在半小时内不解小便,以免精液外流,让宫颈口与精液充分接触,从而增加精子进入子宫腔的概率。 同房时,采取男后位女方跪趴式的姿势进行性交,也有利于射入阴道的精液在穹隆处储留。

  

相关标签
免疫性不孕不育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