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传染科 > 淋巴结核 > 淋巴结核如何保健?

淋巴结核如何保健?

时间: 2013-05-10 15:39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淋巴结核如何保健?

  肖长生:一、精神养生:

  1、消除恐惧心理:临床上发现一些结核病患者由于精神紧张,尽管能按医嘱准时服药,但治疗效果较差。这是因为长期的恐惧心理可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消弱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相反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态度可增加食欲、提高睡眠质量,自然也就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加速疾病的痊愈。因此确定诊断后,患者要了解结核病的病因及治疗现状,并知道只要按照要求规律全程用药,结核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只要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转归充满信心,就会使治疗进程更加顺畅,从而提高治愈率。

  2、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合理的休息是关系着结核病患者能否痊愈的关键问题之一。

  首先应保证足够的睡眠。人在睡眠时,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如心率、血压、呼吸以及多种代谢功能低下,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全身消耗大大减少,使得机体能够利用充分的能量来修补和恢复人体在患病中所造成的损害,一般来说,晚上至少要保证9个小时的睡眠,中午应有1-2个小时的午睡时间,体质虚弱者上午10点应卧床休息1小时左右,同时应注意动静结合,告诫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布、绘画、养花等,长久不活动会使腰背肌肉紧张,下肢静脉瘀血,所以说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活动交替进行与合理安排,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痨能力的较好方式。

  3、保持愉快的心情

  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的变化,对身体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乐观是养生的重要秘决,心胸开阔的人,很少患病,即使患病,也善于乐观地同疾病斗争,很快康复;相反心胸狭窄,多愁善感的人,偶尔一点小病,也会愁出大病,因此每一个结核病人, 为了尽早治愈自己的疾病,除规律全程地进行化疗外,还要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饮食养生

  1、加强营养: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扶正固本,药疗与食疗兼顾。如果只治疗,不注意患者的营养,虽有**的抗结核药物,也难收到应有的效果。40年前,没有**的抗结核药物,主要靠卧床休息,阳光照射、加强营养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疗养方法治疗结核病,竟然也能使一小部分病人治愈,说明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在结核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提出了结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营养、住房条件、工作环境、文化娱乐、尤其是营养在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饮食疗法的重点就是供给充足的营养,以补偿疾病的消耗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患者有结核中毒症状时,消化能力差,食欲减退,这时要吃清淡可口、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当患者食欲恢复后,应加强营养,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

  2、忌酒忌烟

  三、结核病人的营养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它的治疗除了早期、正规、全程用药外,营养的供给也不容忽视,结核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适宜的食谱,而使自己早日康复

  在制定食谱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饮食宜富有营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常食瘦肉、蛋、雌鸡、老鸭、牛羊乳、甲鱼、团鱼、蜂蜜等。

  2、保证优质蛋白的饮食:蛋白质的供应量应高于正常人。每日每公斤体重为 1.5-2.0g以上,要以优质的动、植物蛋白为主,肉类、奶类、蛋类、和鱼类蛋白属优质蛋白,在饮食中应当占适当的比例。结核病人根据轻、中、重的不同,蛋白的供给量也不同,一般轻度65-70g/天 中度70-75g/天,重度 75-85g/天。

  3、保证高热量的饮食:热量的供给应以每日1.67-2.09KJ/公斤体重为宜。热量主要来源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油和植物油,植物油如芝麻油、豆油、花生油。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蔗糖、面粉、大米、玉米、小米、红薯、山药等。

  4、注意补充维生素:应以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为主,维生素A每日供应5000单位,维生素B1供应3-5mg,维生素B2供应1.5-2.0mg,维生素C每日供应200-300mg,维生素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如青菜、西红柿、胡萝卜、豆制品等。

  5、注意补充无机盐:钠每日应〈4g,钙为2-3g,钙质对病灶的愈合大有好处,应该多熬骨头汤,动物内脏、海产口等。

  6、忌食辛辣、葱、姜等辛辣动火伤阴之品,不要胡乱忌口,以免营养不足而致病更难痊愈。严禁吸烟、饮酒。俗话说: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因此早饭营养高一些,精一些,便于人的吸收与补充,而结核病人更应遵循此原则。

  主持人:感谢肖主任的解答,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相关标签
淋巴结核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