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期肝硬化无明显症状应注意定期检查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光临我们的健康访谈间。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慢性乙肝患者当心肝硬化偷偷来袭”,做客访谈间的嘉宾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肝病科主任韩英教授。
韩教授,欢迎你。首先跟我们网友打个招呼。
韩英: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韩教授,韩英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肝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药学会药物临床研究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邀评审专家,中华肝脏病杂志编委。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合作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
韩英教授
代偿期肝硬化无明显症状应注意定期检查
主持人:韩教授,乙肝患者都听说过“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炎三部曲,肝硬化这个名词听起来就非常恐怖,是不是到了肝硬化阶段,慢性乙肝患者就没有啥希望了。首先请您简单介绍肝硬化的概念和分类。
韩英:肝硬化的英文是cirrhosis,来自于希腊语-kirros意思是黄色的或者橙色的,用来形容变硬而呈黄褐色的肝脏。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的病变。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在损肝因素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正常肝小叶结构逐渐被纤维包绕的肝细胞结节(假小叶)所取代,使肝变形、变硬,肝血管床被挤压变形,门静脉血流受阻而导致肝脏血液循环障碍。主要的病理表现是肝脏的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
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我国的肝硬化主要病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就会逐渐向肝硬化发展。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慢乙肝患者5-10年就可发展成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每5年大约有12-25%可进展至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5年大约有 20-23%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这部分患者中每5年大约有6-15%的患者进展至肝癌。失代偿期肝硬化也就是终末期肝病,年死亡率可高达 20-57%。因此可以说,终末期肝病在我国是一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常出现消化道出血、难治性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临床诊断比较容易;但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平时甚至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在劳累或感染等应急情况下出现右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一般不太引起重视,所以肝硬化代偿期阶段一般不容易诊断。因此,我要提醒广大的网友,如果你是一位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病毒载量和肝功能,及时发现乙肝病毒的活动,进行早期的干预、早期的治疗,才能有效的阻止疾病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发展。
目前对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肝穿刺活检肝脏组织病理检查仍然是金标准。慢性乙肝的患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即使肝功能检查转氨酶正常,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如果B超检查提示肝脏光点增粗或慢性肝损害,建议早期到医院做肝脏组织活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目的,有效的治疗可以使早期肝硬化得到逆转。
主持人:失代偿期和代偿期的肝硬化都是一步一步的进展的,只要我们早期发现,就可以阻止它的进展?
韩英:是的,只要早期发现,积极干预就可以阻止、延缓肝硬化的进展,甚至可以逆转肝硬化。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可以看出,不管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是慢性乙肝患者,都有可能向代偿期肝硬化进展?
韩英:以前的健康携带者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病毒均有可能出现隐匿性的反复活动,导致肝细胞的反复炎症损害,向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发展。
主持人:定期检查的主要项目就是B超和肝穿刺活检吗?
韩英:首先应该定期查肝功,观察转氨酶是否升高,判断是否有炎症活动;第二项是乙肝五项定性或定量,就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两对半,看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这可大致判断病毒的活动性。近年来研究认为根据E抗原及表面抗原的定量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治疗反应及预后。第三项是病毒载量,也就是HBV-DNA的水平,是病毒复制的标志。通常情况下每3-6个月需要进行B超及肿瘤的标志物AFP的检查,了解是否有形态学的改变,及时发现是否有早期的癌变,以便进行早期干预。肝穿刺活检不是常规检查,只在必要时才做,为了明确诊断、了解肝脏的损害程度和指导治疗。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