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耳鼻喉 > 过敏性鼻炎 > 过敏性鼻炎的预防

过敏性鼻炎的预防

时间: 2013-11-02 14:24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我这边还有一个数据:在美国有3590万人患有季节性鼻炎。每年有800万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的门诊病人。1999年抗组胺药和鼻内激素的初访销售分别超出了30亿美元和10亿美元,到了2003年是20亿-50亿美元。仅是鼻窦炎患者,每个人平均请假4天。由此看来,这个疾病不仅对患者本身带来影响,包括生活质量上,以及情感上,还对整个社会以及过敏经济都带来了负担。那么作为医务工作者,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您能和我们谈谈您希望咱们政府、医务人员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控这个疾病吗?

  王秋萍:这是一个非常好,也是非常深刻的问题,因为它牵涉的面也比较广。刚才您说的那些数据都是国外的数据,国内到目前为止没有这方面的数据。而没有这方面数据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不太关注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国内,真的要做一个大范围的调查,到底这个疾病(不仅仅是过敏性鼻炎,包括整个气道的疾病)对国内的老百姓,对国内的医疗系统,甚至对国内的经济占到怎样的比例和影响,我相信是比较惊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对经济的影响,应该比国外更大,这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国内的家长比国外的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关注度要大得多,像这些疾病大多数是在儿童时期就发病的,有些是几个月婴儿,有些是一两岁左右。应该说是以年轻患者为主。今天早上我就看了一个病人,这个孩子感冒后打喷嚏总共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个家庭就为他着急担忧。今天托了很多关系来找我看病的时候,是六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过来,我们可以想象到这六个大人又要请假,又要误工,又要花很多的费用,应该说这样的影响要比国外大得多。我们国内没有这样的统计,甚至也不太有人去关心这样的统计。

  我们要做这样的事情,缺的是什么呢?一个就是上面的关注还不够,应该加强全民疾病知识教育;另外就是我们医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还是要强化的,如果我们觉得这个病也不会死人,然后就不会像有些重大疾病那么关注,这时候对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会比较少;还有一个就是病人的教育,因为这个病不同于别的疾病,比如说阑尾炎,胆囊炎,我得了病,我就把他切了,我这病就好了,这些都是比较立竿见影的治疗。但是过敏性疾病是一种终生疾病,治疗的时间就很长,要靠病人自己来做的,我自己要知道我该怎么做,而我们目前的患者教育比较薄弱,于是病人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多病人就期待这个药吃了,我的症状没了,我就不再去看病了,结果使得过敏性鼻炎、哮喘就反反复复,因为你一用药它的症状肯定就没有了,但它的病并没有好。因为所有的药都是治表,让你的炎症减轻了,但过敏并没有改变,从而导致疾病反复,病人也逐渐丧失了信心。所以在我看来,患者教育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但是病人教育是比较麻烦的事,你要跟病人讲很多的道理,讲病的原因,为什么要这么治,你得说服他要长期地治疗,这些药并不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一听到激素,一听到长期用药,很多人心里都是很抵抗的。所以你要让病人明白你不能抵抗,这一些都是需要时间的。作为一个医生来讲,像我每次专家门诊,我一定要空出半小时的时间,会给病人做继续教育,告诉大家我们的病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怎么明确自己的问题,在治疗过程中你自己要掌握好哪些问题,包括我怎么减少对过敏原的接触,你要跟病人去说,但我想能做到这样的,是很少的。为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没有时间,还有医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提得太高。所以说,跟着我的病人应该都会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我很高兴接受这次的采访,通过这次采访,达到了几个目标:第一是让广大病友了解过敏性鼻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疾病。第二,就是要搞清楚这样的疾病到底对我们的危害是什么。例如对气道炎症、对哮喘、对鼻窦炎、中耳炎、对孩子认知的影响。一个长期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经常会因为鼻子不舒服而不能集中精神听课,另外有些孩子会有自卑感。第三,要明白治疗这样的疾病不可能一次性就治好,这个病是长期的,需要预防控制的,是为了控制症状,而不是治愈这个病。第四,就是我们的治疗一定要规范,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因为这个指南是经过全世界众多临床研究的结果,这样的治疗对每个人的毒副作用是最小的,也是效果较好的,千万不要去用那些没有经过证明的方法。

  主持人:感谢专家的精彩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旦确诊要及早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较好时机。

  更多专家视角:

  主任杨大章谈季节交替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专家邵健民介绍过敏性鼻炎的外治疗法与预防

  董玉礼教授谈:找准过敏原 过敏性鼻炎不再可怕

  刘伟成教授教授讲解诱发过敏性鼻炎的因素

  【文章转自:搜狐健康】

相关标签
过敏性鼻炎治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