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教授简单介绍一下实质内介入治疗包括哪些方法
主持人:前面谈的都是关于怎么通过CT引导下进行穿刺,穿刺命中肿瘤后可需要进行治疗了,下面请冯教授简单介绍一下实质内介入治疗包括哪些方法?穿刺可能更好的是为了一个定位,是这样理解吗?
冯威健:在我们了解断层下的实质内介入之前,简单回顾一下这一方法发展的历史,首先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由于现实了B超引导,因此人们可以通过B超的引导之下穿刺一些深部脏器注射药物,包括抗菌药,治脓肿、炎症,在B超下抽液,做囊肿治疗。
人们就开始想,能不能把药打到肿瘤里边去直接杀死肿瘤,一针就能把肿瘤杀灭?人们开始注射缓癌药,比如我们常用的阿霉素、顺泊,都有人注射,但是应用的不是很广泛,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疗效不是很肯定。一直到了1983年有一个日本学者,认为酒精能杀菌就能够杀癌,于是就把酒精注射到了肝癌里面,他第一次做这个治疗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到现在20年了,这种叫经皮酒精注射疗法在全世界已经广泛开展了。1994年另外一位日本的医生,就发明了向肿瘤内注射醋酸,证实确实经皮醋酸注射疗法效果高于经皮乙醇注射疗法。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升级,穿刺活检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微创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们就开始用物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日本学者把微波的能量集中在了针尖上,让针尖释放出微波的能量直接杀死癌细胞。意大利的学者就把电流引到针尖上,用电流产生热能,于是就出现了微波治疗和射频治疗,这两种方法现在已经比较固定了,就是说得到各国的承认,特别是最近几,射频消融疗法,由于安全性更高、可控性更强、疗效更好,大家用的比较多。
也就是说从化学杀灭癌细胞的方法,发展为用物理的热量来灭活癌细胞。那么,什么样的温度杀癌更合适呢?大家都知道冰点以下、零度以下可以冻死癌组织,但是会有一少部分的细胞复苏,就像我们冷冻保存一些细胞一样,可能要产生一部分的复苏。温度过高,超过400度,一直到1000度,就会瞬间把组织熔化,这个温度主要是用它来制作电刀,外科用于切割组织。大家也知道,100度是很重要的温度界限,又叫沸点,100度以上的温度会使水沸腾,而我们身体里面80%都是水组成的。再高一点,150度也不行,焦化、碳化了,就是烤糊了,也不适合。人体的生理温度,37度,比他高一点行不行,比如40度,发烧的温度,这是理疗温度,一般是止疼、消炎。剩下的只有50度以上、100度以内的温度段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温度,特别是60度到95度这段,是我们应该利用的,在这个温度下癌组织细胞能够瞬间死亡,变性、坏死、凝固,所以这个温度段,要利用好。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射频可以产生温度,微波也可以产生。一般我们现在用的射频是在几百个赫兹这个位置,而微波炉用的微波,一般在几个G,从K到G中间还有M,差着10的六次方,微波的频率过高。他们两个都属于高频产热,但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讲射频是绿化的,没有污染,微波相对来讲有一定的辐射、有一定的污染。用微波来做治疗的时候容易对人体造成一些辐射,需要防护,而射频就不需要防护,控制起来比较简单。因此现在全世界基本上把目光集中在了射频上,用计算机控制射频来产生60至95度的热度,是可调的、可控的。现在我们临床上用的最多的,就是射频消融,又叫做射频适形原位灭活。
什么叫原位适形灭活?首先原位灭活就是通过穿刺在肿瘤发生的位置上进行治疗,灭活就是用这种温度把这个肿瘤细胞杀死,适形就是根据肿瘤的形状来调节治疗的范围,因此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射频适形原位灭活疗法。
主持人:这是用的最多的一种?
冯威健:这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
主持人:除了射频的以外还有一种是注射疗法。
冯威健:对,大家知道,注射就是注射药品,用的是化学药物,也就是说在CT影像的引导之下穿刺肿瘤,穿刺到肿瘤的正中心之后,把一些化学的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的中心,让它发挥作用。主要是利用这些药物影响癌细胞的生存,或者是直接破坏它的蛋白质,使肿瘤组织坏死、崩解,来达到治疗的目前。目前我们注射的针是很细的,大家知道肌肉注射的针是7号针头,就是0.70个毫米,我们最细的用到3号半,就是0.35个毫米,就像注射胰岛素的注射针,不流血,更加微创,通过这么细的针把药物打进去。
我们直接把药物注射到局部进行介入的方法,叫做化学原位灭活、化学消融。最早大家都用乙醇,99.5%的纯乙醇,就是酒精,直接打到肿瘤里边,目前是一个肝癌局部治疗的公认的方法。随后出现经皮醋酸注射疗法,由于醋酸能透过肿瘤里边的隔膜,可以扩散到临近的癌组织里面去,因此效果比乙醇更好了。但是这两个药的注射有缺点,比如酒精我们注射的过多就会产生酒精中毒,病人除了有醉酒感之外,一阵阵潮红、发热,还有肝功能的损害。醋酸由于能渗透过隔膜,容易跑到脏器外面去,所以就造成刺激,所以注射醋酸的时候病人很疼。另外,本身醋酸有很浓的味道,刺激性的味道,病人和医生都很难接受。
因此我们下了很多工夫研究什么样的药物能够更好地活杀灭癌组织,我们发明了经皮盐酸注射疗法。大家知道盐酸是一种水溶性的分子量最小的酸,实际上盐酸在我们人身体里面就有,我们的胃液,能够消化各种肉食,蛋白质的消化都是靠胃液消化的。因此,我们研究发现胃液具有杀癌的作用,当然成份主要是盐酸。我们就把盐酸的各个浓度,0.4%的胃液的浓度到浓盐酸的浓度我们都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有6个摩尔的盐酸浓度是较好的,既杀伤癌细胞,使用起来也比较安全,因此我们用来治疗肝癌,发现一次可以杀死5公分以下的肝癌、肿瘤,基本上没有什么不良的反应。对肝功能、造血系统、酸碱平衡都没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主持人:现在常用的就是射频,刚刚谈到适形,可能网友以前都觉得手术切除肿瘤是最放心的一种方法,自己能看得见的情况下把肿瘤全部切除了。介入方法怎么能控制把肿瘤尽量多的杀死或者说全部杀死?范围是怎么控制的?
冯威健:是的,提到手术切除,肯定是越完整越好、范围越大越好,外科规定通常是在肿瘤以外一一个厘米以上的地方切除,我们叫安全界限,但是手术过分的切除会造成脏器的功能损害。
原位灭活治疗如何尽可能的让治疗达到安全界限,就是说尽可能的把癌细胞杀死,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调节的技术。比如说射频,射频电极针有单极的,做出来的范围体积比较小。多极的,就是一个粗的电极里边藏着很多细的电极,插入肿瘤以后把毛细电极释放出来,增加了治疗的范围,通过这个来做第一步的调节。比如肿瘤直径1厘米,我们的子电极就释放1厘米,最大可以释放5厘米,在CT断层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电极在肿瘤里面的分布。
第二步,延长治疗时间。电极打开以后做十分钟,在电极的范围内就把肿瘤消灭了,我们再增加十分钟又向外扩大一公分,再增加十分钟又扩大一公分,因此我们现在治疗的原则是3公分的肿瘤做10分钟,4公分的肿瘤做20分钟,5公分的肿瘤做30分钟,6公分的肿瘤做40分钟,一小时可以做8公分。
第三种控制的办法就是根据病人的反应,肿瘤里边一般是没有神经的,进行肿瘤里面治疗时,病人基本上没有感觉。我们穿刺皮肤的时候用的是局部麻醉,让病人保持清醒的状态。当我们治疗到达肿瘤的边缘,马上到达正常组织的时候病人就会出现感觉,比如疼痛、过热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停止治疗。
第四步办法,再加上CT整体判断肿瘤治疗前里边的密度和治疗后密度的变化,来判断我们给的能量够不够,通过这样的综合起来的方面,最终我们就很安全、很精确的做到一个治疗,按照我们预先制定的方案完成我们整个治疗,这是射频。
化学的模式,比如说注射化学消融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判断效果?通过研究,我们就找出药物注射的剂量和肿瘤直径之间的关系,我们有一个公式,比如说一公分的肿瘤我们打多少药,两公分打多少,三公分打多少。第一步,我们根据肿瘤的大小决定打的药量,第二步,因为我们的药物里边含有一定的显影剂,我们在CT下能够清楚看到药物在肿瘤里边的分布,因此我们每增加一点注射剂量都要拿CT扫描一下,直到我们把药物全部打到肿瘤以后,我们会在CT下清晰的看到药物在肿瘤里边的分布。第三步,还是根据病人的反应,如果病人有一定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我们就停止治疗。因此通过这三个步骤我们也可以做到精确的控制药物,特别是肿瘤如果有包膜的话,这个包膜本身就像一堵墙,能阻止我们用的化学消融剂的透过,因此那些肿瘤有包膜的病例疗效好。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