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现在谈到肿瘤微创治疗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冯威健:目前微创治疗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直视下进行微创治疗,我们叫微创外科,比如外科医生,过去需要开10公分的刀口,现在开很小的一个刀口,或者是通过胸腔镜、腹腔镜、胆道镜,打很小的孔进行治疗,又叫钥匙孔微创治疗。
这种治疗主要由外科医生操作,目的就是要把肿瘤切除、把病变切除,甚至还要把脏器切除,胆囊等等。当然也可以通过直视下看见肿瘤以后做微波治疗、冷冻治疗等等。所以微创外科一般都是由外科医生来操作实施的。
另外,还有一种微创治疗,不是直视,而是借助于影像的引导进行的微创治疗,所以相对于微创外科来讲,叫微创介入治疗,使用的影像一般都包括B超、透视、CT、核磁等等,采取的治疗器具有穿刺、导管,因为产生很小的创伤。医生往往是用这种手段来杀灭肿瘤,我们叫灭活或者毁损,通过血管进行栓塞,当然也可以注射各种药物增加局部的浓度。现在微创介入是介乎于内科和外科之间的新兴学科,通常有内科医生做,也有外科医生做,也有肿瘤科医生做,也有影像科的医生做。所以今天我们重点跟大家介绍的就是微创介入这部分的内容。
主持人:介入治疗其实是属于微创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冯威健:对。
主持人:像断层下的实质内介入治疗是在CT的引导下做吗?
冯威健:接下来谈断层下的实质内介入治疗,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什么叫断层,顾名思义,CT的T字就是断层的意思,CT叫计算机辅助下的断层影像,因此我们现在就充分利用这种断层技术来做介入。
由于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所以断层介入应该说最近几年,技术比较新,发展比较快。
主持人:像您刚刚谈到的介入引导的影像有很多种,包括B超、CT、核磁断层影像,为什么会选择CT来做?CT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冯威健:断层影像大致分三种,B超、CT、核磁。最常用的是B超。自从B超出现了之后就使得这种断层下的介入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开始的。B超没有放射线,对病人是没有损害的。另外,医生拿着探头探测病变,我们叫实时影像,我们可以观察病变的动态变化,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B超是发射超声波,靠超声波打到物体上放射回来的波形来判断那个物体是气体、还是液体、还是固体,分辨率比较低。另外B超有死角,因为B超,包括扇形的扫描都有扫不到的地方,或者肝脏的角上、边上,超声波分辨的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因此B超的介入就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B超介入比较成熟的主要是在肝脏,肝的转移癌或者肝的原发癌。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人们就试图用其他的影像引导,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第一代CT、第二代CT、第三代CT的出现,人们就开始尝试用CT断层做引导。CT断层有几个优点,首先,分辨率非常高,分辨骨质、分辨空气、分辨液体,非常清楚,对比度很好,图片也很清晰。另外拍一张CT的片子,大家看都能看得明白。所以无论显示病变的大小、外形、周围的关系CT都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另外,通过造影强化CT,可以分辨出里边的血管结构,因此跟普通的透视、普通的X光相比,CT提供了一个断层图象,脏器和脏器之间就没有重叠,彼此界限很清楚。另外,CT是数字化技术,可以精确的提供给我们需要引导的进针点、进针的角度、进针的深度,另外可以告诉我们哪有血管、哪有神经、哪有骨髓,使得我们的检查治疗安全、快速、简便、患者痛苦少。当然CT也有劣势,就是放射线的问题。
因此,随着CT技术的发展,今后在CT下做各种治疗会越来越多,比如我们肿瘤科主要是以CT断层下的引导治疗为主,特别是在肺癌用CT引导就更方便了,因为肺本身里边是空的脏器,里边有空气,B超是看不到的。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部位,比如肝脏的背膜下等等, B超的不清晰,这些地方我们用CT进行活检、进行穿刺、进行注射、进行灭活。
第三种引导方式,叫核磁共振的引导,当然现在处在研究的阶段。主要是对无磁的穿刺材料,还有核磁共振机器比较庞大,特别是现在隧道型的核磁共振机器,我们到里面操作不方便,因此就出现了开放式的核磁共振机,当然能用B超解决的用B超解决、能用CT解决的用CT解决,只有一小部分用核磁共振引导。
主持人:CT断层下引导穿刺准确性怎么保证,是实时的观测,还是隔一段时间观测一次?
冯威健:CT断层目前做不到实时,当然有一种透视CT,就类似于胸透的机器一样,但是也不是很方便、不是很成熟,在国外,像我在日本留学期间那里就有透视CT,但是由于透视的时候医生接受的放射线量也比较高,所以用的不是很多。
将来今后发展成机器人操作的透视CT是比较有前途的,但是目前来讲透视CT我们还很难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我们就用常规的CT来引导穿刺。
提到准确性应该这么来理解,因为CT给的是三维的病灶,用于引导穿刺,可以大大的提高靠近血管或者是重要器官那部分病变的安全性,所以还是非常准确的。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CT引导,与其说CT引导不如说CT只给出了病变的角度、深度和方向,真正穿刺还是要靠人、靠大夫的技术、靠手去穿刺,因此过去我们CT下的穿刺模式,叫做徒手穿刺技术,也就是说CT给出影像之后医生还是要拿着针自己来揣摩角度,当然深度比较容易办到,特别是角度医生不太容易掌握。所以在CT给出角度和深度的数值以后,医生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穿刺,为了减少穿刺的误差,有一个办法,通常分两个方向穿刺,一个是垂直穿刺,一个是水平穿刺,从侧面进行水平穿刺也比较容易掌握,在水平和垂直之间的90度范围之内的角度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对于特别小的病灶,这种经验性的穿刺就不是十分准确。
医生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来,叫分步穿刺,我叫它蛇行穿刺,比如,这个病变需要穿十公分,先穿刺两公分看一看,不行调整一下,再进两公分,不行再进两公分,再进两公分,越离肿瘤近越容易击中目标,最后一步穿刺中了。但是这种穿刺的时间比较长、穿刺的步骤比较复杂,容易出并发症。特别是每一次的穿刺当中呼吸幅度不一样容易出现误差。另外,每穿一次,医生要跑回观察室去观察这个位置,要跑五次,很浪费时间,来回往返也很费体力。
最近我们的研究工作就把分步穿刺法、蛇行穿刺法改良了,我们实现了一步穿刺法。一步穿刺法基于一个原理,一个是仪器,我们叫模拟CT断层,首先我们CT断层找到病变部位,在体表标记这个断层,在体表要标记上,把病人CT扫描的机架里边平移出来,保持不动的体位,医生可以找到这个断层,叫模拟断层。在模拟的断层下我们用另外的一个仪器,叫断层准向仪,在告诉你在这个断层上,进针的角度是多少、深度是多少。有了这个方法和一个断层准向仪的辅助,使得我们的穿刺就变得非常容易。既降低了医生的强度,又减少了穿刺的并发症还减少了病人射线的曝光量。最主要的还是减少了并发症。特别是用于肺部的穿刺就更加安全了,因为过去很多医生不太愿意做肺部穿刺,主要是担心气胸,有了这个方法和这个仪器以后肺部的穿刺变得很容易了。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