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耳鼻喉 > 耳鸣 > 任因明教授谈电脑族应当注重耳鸣疾病

任因明教授谈电脑族应当注重耳鸣疾病

时间: 2013-03-19 14:2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科技进步,现在越来越多人办公都离不开电脑,对电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久而久之,极易出现耳鸣的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病情复杂化,严重耳病者还会影响听力。

  主持人: 电脑族为什么容易患上耳鸣呢?

  任因明:这主要和电离子的作用有关。长时间的使用电脑或是看电视时,显示器温度会越来越高,会产生很多的电磁辐射。这时空气会发生电离作用,不断产生正电荷(正离子),并不断与空气中的负离子中和,导致负离子的含量几乎为零。

  长期处于正离子过多的环境中,它们通过呼吸进入肺,然后随血液循环被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使人的血液、体液呈酸性,延缓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使毒素囤积在体内,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失眠、女性内分泌紊乱、皮肤过敏、干眼病、脑功能减弱、耳鸣、眩晕,严重者导致听力突然下降。

  对于工作离不开电脑的人士,应当注意:

  1、可在电脑前摆放一盆绿色植物,减少辐射;

  2、注意电脑屏幕的清洁卫生;

  3、久坐可站起来走走,远眺几分钟。另外,久鸣必聋,久聋必呆,出现不适建议及时前往专业的耳鼻喉医院接受有效诊疗。

  让老人远离耳聋远离老年痴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别人说话时,有些老年人常打岔,如有人说“飞机”,他们听成“穿衣”;别人说“虫子”,他们说“笼子”,常常会闹出很多笑话。其实,这些都是老年性耳聋的表现。

  俗话说,人老害怕孤独。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需要与他人交往与沟通,适当倾诉是老年人舒缓情绪的良药,也是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之一。但老年性耳聋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其寿命。所以,对老年性耳聋必须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从生理上讲,听力衰退不仅使老年人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变弱,还会导致老年人语言障碍。因为听觉和听觉语言中枢同在颞叶,而听觉语言中枢需要完好的听觉系统传导,当听力减退时,听觉传导减少,听觉语言中枢接到的信息自然相应减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聋哑”。这种听觉和听觉语言中枢的长期闲置,就可能导致大脑某个特定区域的功能失灵,造成老年痴呆。

  尽管无法阻止老年性耳聋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延缓症状的发展。

  主持人:老年性耳聋如何形成?

  任因明:人的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一般年过60岁就会有耳聋现象。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老年性耳聋的发生与发展因人而异,有的人中年以后就出现耳聋,有的人年逾百岁听力仍完全正常。导致老年性耳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耳部组织的退行性病变:由于机体的衰老,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导致听力减退。

  2.遗传因素:此类老年人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史。

  3.全身性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可导致内耳血液循环障碍,以致听觉器官退变,产生耳聋。有资料显示,70%的老年性耳聋患者有动脉硬化。

  4.对耳毒性药物和噪声的敏感性:年龄越大,对噪声和耳毒性药物造成的内耳损伤越敏感,随着损伤的进展,听力会越来越差。

  5.高脂血症与过氧化物:患有高脂血症的老年人常伴有听力障碍,原因是高血脂可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或使内耳过氧化物增多而致听力障碍。

  6.含量下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耳蜗血运中锌含量明显下降,是导致听功能衰退的因素之一。   人衰老是自然规律,但老年性耳聋的发病年龄和进展速度却因人而异。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年

  老年性耳聋 预防很重要

  人衰老是自然规律,但老年性耳聋的发病年龄和进展速度却因人而异。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年富力强即有耳背,而不少百岁老人依然耳聪目明。显然,老年性耳聋的发生与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听力与所处环境、受损伤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耳聋并非是老年人的必然表现。

  国内及世界各国医学科学家已明确提出,听神经细胞变性是可以修复再生的。各国多项研究发现,老年性耳聋患者,通过适当的治疗、保健,可改善内耳血管的供血,激活和修复受损的内耳毛细胞和濒于坏死的听神经,激发机体自我双向良性调节,使紊乱的听觉功能趋向正常,达到阴阳平衡。因此,注重保健和预防,是完全可以延缓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和发展的。

  

相关标签
耳鸣
耳鼻喉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