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传染科 > 艾滋病 > 为什么性病的患者更容易患艾滋病

为什么性病的患者更容易患艾滋病

时间: 2013-04-12 17:00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为什么性病的患者更容易患艾滋病

  【主持人】一定要注意一次性使用的次数,不能多用或者跟别人共用。还有很多朋友想问,为什么性病的患者更容易患艾滋病?

  【杨珊】感染了之后有一些炎症,有可能就引起生殖道的破损就可能有一些破损,这样就失去了原有的皮肤,人器官的免疫功能的保护,这样的话病毒就乘虚而入,如果这时候有高危行为就会感染。

  【主持人】其实性传播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应该怎样才能做到这种避免性感染爱滋病?

  【王茂波】作为成人来讲怎样避免性途径传染艾滋病呢?我们发现感染当中性传播比例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说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作为我们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个体,首先应该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传播艾滋病的一个重要举措。如果不遵守性道德,性乱,性多伴这些可能就不太好了。

  第二、进行安全性性行为,每一次进行性行为时都要正确使用安全套。

  第三,及时规范的进行性病会大量降低感染爱滋病的可能。

  【主持人】还有一条两位嘉宾刚才已经说到,血液传播是很重要的途径感染,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血液的途径来感染爱滋病呢?

  【杨珊】血液感染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途径,现在我们发现的感染者中有30到40个比例是通过血液的途径来传播的,我们烟台市和国内主要是通过血液感染人是通过静脉**,如果避免静脉**感染爱滋病,主要是要远离违禁物,对于有毒瘾的人群来说就要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比如说戒毒,或者我们现在还有一种叫美沙酮替代,把注射的违禁物改为口食的,这样王主任也提到过,通过一些侵入人体的细菌,比如说刮胡刀、美容的一些器具,包括一些治疗口腔的器具,一定要严格消毒。那么也就是说群众一定要到正规的口腔病医院,正规的美容美发场所去。

  【主持人】在我们治疗艾滋病时有一句广告叫“四免一关怀”现在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到底什么叫做四免一关怀?为什么要帮助、关心艾滋病人呢?

  【杨珊】四免一关怀是我们国家预防控制艾滋病提出的国策,它主要包括的四个内容是四方面:

  一、免费监测,所谓有高危行为人可以免费做监测,这样以免能够即使发现感染爱滋病的人。这个免费的监测就可以到一些疾控中心,我们烟台市的13个疾控中心都设有自愿免费门诊,到那里是免费的,是保密的,而且是规范的。

  二、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抗病毒治疗也是对艾滋病病人的一个关爱表现,同时对我们预防控制工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通过治疗以后这些病人体内的病毒就会消失、减少,这样也大大降低了向其他人传播的可能性。

  三、对感染爱滋病的妇女做免费母婴阻断。

  四、对艾滋病的孤儿提供免费上学的学费。就是关怀、爱护、关心这些感染者的病人。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

  【主持人】刚才已经介绍了“四免一关怀”,可能很多朋友听过嘉宾的介绍觉得在高危行为之后可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艾滋病,我们在这想问一个问题,在您说的高危行为之后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呢?

  【杨珊】在高危行为之后,网友经常问我们一些问题,说早期症状是不是发烧来判断自己是不是感染艾滋病病毒,这种方法是完全错的,我们现在确定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单独能够是否感染爱滋病的方法就是通过血液的监测,所以在有了高危行为以后我们一般建议在3个月左右到疾控中心做监测,来判断自己是不是感染了。千万不要到网上找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对号不入座。

  【主持人】刚刚您也介绍了我们烟台市有这么多感染者,对于普通朋友来说,在一般生活当中接触这些艾滋病人的话会传播病毒吗?

  【王茂波】这应该是很多网民关心的问题,现在大家关心的是跟社会上这么多的艾滋病感染者感触会不会被感染呢?我想下面这些行为是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的。

  一、与艾滋病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的接吻都不会感染。

  二、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共用碗筷、杯子等都不会感染。

  三、和艾滋病感染者一起使用设施:厕所、公共浴池、电话机、时公共汽车,这些也不会感染。

  四、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上同一所学校。

  五、购物、使用钞票。

  六、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

  七、蚊子、蟑螂、蚊虫的叮咬都不会感染。

  只要没有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体液等等进入到你的血液里面就不会受到感染,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认识艾滋病,不要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歧视,要给予他们关怀。包括今年的宣传日当中我们的胡总书记也对广大**者说,希望通过**者的努力消除大家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恐惧。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