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羊癫疯 > 杨全兴教授讲述治疗羊癫疯的方法

杨全兴教授讲述治疗羊癫疯的方法

时间: 2013-04-09 16:16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

  网友提问:羊癫疯是什么症状?

  杨全兴:临床表现中疼痛为羊癫疯的症状最突出的特点,表现有以下几点:

  1.疼痛的性质 突发性的阵痛,表现为面部、口腔及下颌部位的某一点,突然发生剧烈性的闪电式短暂的抽痛,犹如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多在谈话、进餐或洗脸时发生,每次历经数秒或数十秒至1~2min,疼痛立即向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区域的范围扩散。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在2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如同正常人。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疼痛部位 疼痛发作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右侧较多,双侧少见,后者也常从一侧开始,而后累及对侧,且两侧疼痛发作区不一定对称。以一侧为主,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但不扩散越过中线而至对侧。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触发点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网友提问:成年人常见的羊癫疯发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杨全兴:以下是癫痫(羊角风)病专家总结的成人羊癫疯常见发病的原因:

  1、脑肿瘤(颅内肿瘤)是继发羊癫疯中较常见的原因之一,成人中占3.7%,幕上者发病率较高,约占50%,幕下者发病率较低占5%--20%。幕上者以额、顶部发病率高,颞叶次之,枕及基底节者发病率较低。小儿以脑胶质瘤,成人除脑胶质瘤外脑膜瘤(Meningiomas)发生羊癫疯者高,凡肿瘤性质为良性,生长缓慢且靠近大脑皮质者羊癫疯发病率高,少突胶质细胞病发病率为88%,星形细胞瘤为58%,成胶质细胞瘤为28%。脑肿瘤(颅内肿瘤)细胞本身不具备有癫性放电,由于肿瘤膨胀性生长,压迫了其周围的脑组织及血管,产生脑水肿、肿胀、缺氧、缺血、脑组织硬化及萎缩。这些病理神经元细胞代谢异常及膜电位的改变,及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刺激下,产生异常放电引起发作。

  2、中毒酒精、高氧、药物、金属、一氧化碳、化学、动物类中毒、肾功能衰竭、子痫、代谢性酸中毒、水中毒影响了GABA遏制性神经递质的合成,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发生羊癫疯。

  3、脑血管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的羊癫疯发病率(约10%)当然较颅脑外伤、肿瘤、感染为低,但是由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故脑血管病仍为羊癫疯最常见的发病的原因之一。

  急性脑血管病的羊癫疯发病率为5-15%,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羊癫疯发病率:脑出血为4.5-17.6%,蛛网膜下腔出血为6.2---19.2%,脑血栓为3.9-15.6%,脑栓塞为9.5-18.2%。

  出血性中风,由于出血激发了弥散性脑血管痉挛,使脑血流量降低,脑缺氧性刺激引起羊癫疯发作。继而出现脑水肿,血肿、颅内压增高风机械刺激及缺血、缺氧、血液分解、代谢紊乱等异常,使脑神经元放电急速加剧、增大、同步化而引起的羊癫疯发作。缺血性中风由于动脉阻塞造成局部神经组织缺氧引起羊癫疯,继而出现脑水肿,以致颅内压增高等机械刺激和脑组织软化、坏死、代谢紊乱而引发羊癫疯。

  急性脑血管病的后期,主要由胶质增生、疤痕形成、萎缩、粘连、移位、囊腔形成和小血管增生,神经介质代谢紊乱、功能障碍、血供减少等引起羊癫疯发作。

  

相关标签
羊癫疯
神经科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