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求医网健康访谈特邀嘉宾是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韩殿良,大家欢迎。头痛患者如何护理?下面由专家为您详细说明。
韩殿良
主持人:头痛吃什么好?
韩殿良:头痛的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姜葱炒螃蟹】
配方:雄螃蟹500克,干葱头150克,姜丝25克,猪油75克。
制法:螃蟹洗净切块:把炒锅用武火烧热,下猪油,烧至六成热下葱头,翻炒后,把葱头捞出,在锅内略留底油,武火爆炒姜丝、蒜泥和炸过的葱头,下蟹块炒匀,依次炝料酒,加汤、食盐、白糖、酱油、味精,加盖略烧,至锅内水分将干时,下猪油10克及香油、胡椒粉等炒匀,用湿淀粉勾芡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滋阴清热。
用法:佐餐食用。
【川芎红花茶】
配方:川芎3~6克,红花3克,茶叶3~6克。
制法:上物水煎取汁,当茶饮。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饮服。
【竹笋粥】
配方:熟冬笋100克,猪肉末50克,粳米100克,麻油25克。
制法:先将熟冬笋切成丝,锅内放麻油烧热,下入猪肉末煸炒片刻,加入冬笋丝、葱姜末、盐、味精,翻炒入味,装碗备用。粳米加水用文火熬粥,粥将成,把碗中的备料倒入,稍煮片刻即成。
功效:化痰祛湿。
用法: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食。
【橘红糕】
配方:橘红10克,米粉500克,白糖200克。
制法:橘红研细末,与白糖和匀为馅;米粉以水少许湿润,以橘红为馅做成糕,放蒸锅屉布上蒸熟,冷后压实,切为夹心方块米糕。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健脾。 用法:可作点心服食。
【天麻陈皮炖猪脑】
配方:天麻10克,陈皮10克,猪脑1个。
制法:将猪脑、天麻、陈皮洗净,置瓦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食用。
功效:化痰降浊,平肝熄风。
用法:佐餐食用。
【半夏山药粥】
配方:山药30克,清半夏30克。
制法:山药研末,先煮半夏取汁一大碗,去渣,调入山药末,再煮沸,酌加白糖和匀。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服食。
【僵蚕葱白茶】
配方:白僵蚕不拘量,葱白6克,茶叶3克。
制法:将白僵蚕焙后研成细末,用葱白与茶叶煎汤,调服。
功效:化痰祛风止痛。
用法:每日1~2次,每次取上末3克,以葱白、茶叶煎汤调服。
【参杞蛤士蟆】
配方:干蛤士蟆仁60克,人参3克(或党参15克),枸杞子30克,罐头青豆25克,甜酒汁50克,冰糖250克,葱结20克,生姜片10克。
制法:将蛤士蟆仁洗净,放瓦罐内,加水50毫升,甜酒汁25克及葱、姜,共入笼蒸约2小时。去蛤士蟆上面的黑色筋膜,入罐中,加清水500毫升,甜酒汁25克,上笼再蒸2小时,取出放碗中。枸杞子洗净,人参研成末。将冰糖置大碗内,加开水350毫升,加人参、枸杞子入笼蒸化,取出去沉淀,倾入蛤士蟆碗内,再加青豆即成。
功效:养血滋阴,补肾益气。
用法:佐餐食用。
【黄精蒸鸡】
配方:黄精30克,党参30克,淮山药30克,仔母鸡1只(约500克)。
制法:将母鸡剁成3厘米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汽锅内,加入姜、葱、盐等调料,再将洗净切好的黄精、党参、淮山药放入,上笼蒸3小时即可。
功效:益气补虚。
用法:佐餐食之。
【五味腰柳】
配方:五味子20克,猪里脊肉200克,**2个,面粉25克,猪油50克,鸡汤100克。
制法:里脊肉切成2.5厘米厚的大长片,坡刀两面剞上交叉的花刀。用葱、姜末、精盐、味精、绍酒、五味子药液和里脊肉放在一起拌匀,腌渍10分钟后,蘸上面粉待用,将**打在碗内,搅匀。锅内猪油烧热后,将里脊肉蘸上**,放入锅内煎,待两面煎成色,添鸡汤,加精盐、花椒水、绍酒,用慢火煨3分钟,熟透取出。将里脊肉片切成条状码在盘内。将锅内汤浮沫打净,用湿淀粉勾芡,放入葱、姜末,浇在里脊肉条上,撤上香菜段即成。 功效:益气养血,健运脾胃。
用法:每日1剂,食肉饮汤,分2次食完,连续食用10~15日。
【西红柿粥】
配方:西红柿250克,西米100克,白糖150克,玫瑰卤少许。
制法:用刀在西红柿皮上划个十字,再放入开水中烫一下,去皮,切成小丁。将西米(先用温水泡胀)放入沸水内煮一会儿,放入西红柿丁再煮沸,加白糖、玫瑰卤调味即成。
功效:清热凉血平肝。
用法:每日2次,可作点心服食。
【天麻鲤鱼头】
配方: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尾(约1000克)。
制法:将川芎、茯苓切片,与天麻一同放入二次米泔水中,浸泡4~6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片,再将天麻片与川芎、茯苓一起放入洗净的鱼腹中,置盆内,加姜、葱蒸30分钟,按常规制作调味羹汤,浇于鱼上即成。 功效:平肝宁神,活血止痛。
用法:佐餐食用。
【桑菊薄竹饮】
配方:桑叶10克,竹叶15~30克,菊花10克,白茅根10克,薄荷6克。
制法:将以上五味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
功效:疏风散热。
用法:每日1剂,代茶饮i连服3~5日。
【川芎茶】
配方:川芎3克,荼叶6克。
制法:上二味,加水适量,煎汁温服。
功效:祛风散热,理气止痛。
用法:每日2剂,食前温服。
【葱豉粥】
配方: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粳米煮粥,粥成下葱白、淡豆豉,再煮数沸即成。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用法:每日2~3次,连服3~5日。
【川芎白芷炖鱼头】
配方:鳙鱼(花鲢鱼)头1个,川芎3~9克,白芷6~9克。
制法:将川芎、白芷用纱布包,与鱼头共煮汤,文火炖至鱼头熟透,调味即可。
功效:疏风散寒。
用法:饮汤食鱼头。
【僵蚕葱白茶】
配方:白僵蚕不拘量,葱白6克,茶叶3克。
制法:将白僵蚕焙后研成细末,用葱白与茶叶煎汤,调服。
功效:化痰祛风止痛。
用法:每日1~2次,每次取上末3克,以葱白、茶叶煎汤调服。
【参杞蛤士蟆】
配方:干蛤士蟆仁60克,人参3克(或党参15克),枸杞子30克,罐头青豆25克,甜酒汁50克,冰糖250克,葱结20克,生姜片10克。
制法:将蛤士蟆仁洗净,放瓦罐内,加水50毫升,甜酒汁25克及葱、姜,共入笼蒸约2小时。去蛤士蟆上面的黑色筋膜,入罐中,加清水500毫升,甜酒汁25克,上笼再蒸2小时,取出放碗中。枸杞子洗净,人参研成末。将冰糖置大碗内,加开水350毫升,加人参、枸杞子入笼蒸化,取出去沉淀,倾入蛤士蟆碗内,再加青豆即成。
功效:养血滋阴,补肾益气。
用法:佐餐食用。
【黄精蒸鸡】
配方:黄精30克,党参30克,淮山药30克,仔母鸡1只(约500克)。
制法:将母鸡剁成3厘米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汽锅内,加入姜、葱、盐等调料,再将洗净切好的黄精、党参、淮山药放入,上笼蒸3小时即可。
功效:益气补虚。
用法:佐餐食之。
【五味腰柳】
配方:五味子20克,猪里脊肉200克,**2个,面粉25克,猪油50克,鸡汤100克。
制法:里脊肉切成2.5厘米厚的大长片,坡刀两面剞上交叉的花刀。用葱、姜末、精盐、味精、绍酒、五味子药液和里脊肉放在一起拌匀,腌渍10分钟后,蘸上面粉待用,将**打在碗内,搅匀。锅内猪油烧热后,将里脊肉蘸上**,放入锅内煎,待两面煎成色,添鸡汤,加精盐、花椒水、绍酒,用慢火煨3分钟,熟透取出。将里脊肉片切成条状码在盘内。将锅内汤浮沫打净,用湿淀粉勾芡,放入葱、姜末,浇在里脊肉条上,撤上香菜段即成。
功效:益气养血,健运脾胃。
用法:每日1剂,食肉饮汤,分2次食完,连续食用10~15日。
【西红柿粥】
配方:西红柿250克,西米100克,白糖150克,玫瑰卤少许。
制法:用刀在西红柿皮上划个十字,再放入开水中烫一下,去皮,切成小丁。将西米(先用温水泡胀)放入沸水内煮一会儿,放入西红柿丁再煮沸,加白糖、玫瑰卤调味即成。
功效:清热凉血平肝。
用法:每日2次,可作点心服食。
【天麻鲤鱼头】
配方: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尾(约1000克)。
制法:将川芎、茯苓切片,与天麻一同放入二次米泔水中,浸泡4~6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片,再将天麻片与川芎、茯苓一起放入洗净的鱼腹中,置盆内,加姜、葱蒸30分钟,按常规制作调味羹汤,浇于鱼上即成。
功效:平肝宁神,活血止痛。
用法:佐餐食用。
【桑菊薄竹饮】
配方:桑叶10克,竹叶15~30克,菊花10克,白茅根10克,薄荷6克。
制法:将以上五味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
功效:疏风散热。
用法:每日1剂,代茶饮i连服3~5日。
【川芎茶】
配方:川芎3克,荼叶6克。
制法:上二味,加水适量,煎汁温服。
功效:祛风散热,理气止痛。
用法:每日2剂,食前温服。
【葱豉粥】
配方: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粳米煮粥,粥成下葱白、淡豆豉,再煮数沸即成。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用法:每日2~3次,连服3~5日。
【川芎白芷炖鱼头】
配方:鳙鱼(花鲢鱼)头1个,川芎3~9克,白芷6~9克。
制法:将川芎、白芷用纱布包,与鱼头共煮汤,文火炖至鱼头熟透,调味即可。
功效:疏风散寒。
用法:饮汤食鱼头。
头痛较好吃什么
1、因外感头痛应膳食清淡、慎用补虚之品。宜食有助于疏风散邪的食物,如葱、姜、豆豉、藿香、芹菜、菊花等。风热头痛者宜多食绿豆、白菜、萝卜、芹菜、藕、百合、生梨等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 。
2、因内伤头痛虚证者以补虚为主,同时应辨明具体病因和兼症等不同情况,选用性味适当的食疗方剂,配合富于营养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海味类以及山药、龙眼、木耳、胡桃、芝麻、莲子等;肝肾亏虚及气血不足者,宜食大枣黑豆、荔枝、龙眼肉、鸡肉、牛肉、龟肉、鳖肉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的食物。
3、内伤头痛的实证,治以攻邪,属痰湿、淤血者,宜食有健脾除湿或活血化淤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橘子、山楂、红糖等。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