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耳鼻喉 > 慢性鼻炎 > 陈文勇教授谈慢性鼻炎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

陈文勇教授谈慢性鼻炎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

时间: 2013-03-18 19:48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立秋已过,秋天的脚步逐渐靠近,气温有所降低,不少慢性鼻炎患者反映秋季鼻炎发病频率高,症状有所加重,39健康网为此采访了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陈文勇副主任医师,寻求一些治疗与预防的妙方。

  陈文勇,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各种耳鼻喉科疾患的诊治;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息肉、中耳炎等耳鼻喉疾病的诊治。

  广东地处亚热带沿海地区,温度高,空气比较潮湿,客观上使广东成为慢性鼻炎的高发地区。据陈主任介绍,极冷极热是导致慢性鼻炎发作的一个原因。

  主持人:影响慢性鼻炎的因素是什么?

  陈文勇: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鼻炎的两大因素

  鼻腔喜爱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鼻腔作为对外开放的器官,对外界的变化非常敏感,引发鼻炎发作的最常见因素有温度和湿度。温度忽高忽低,或者患者长期在高温的环境下作业,容易引发鼻炎发作。另外,湿度大也是引发鼻炎发作的一大原因。因此,要避免鼻炎的发作,陈主任建议,患者首先要避免身处于温度太高或湿度太大的环境,使鼻腔处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可以减少鼻炎的发作。

  主持人:感冒不及时就医易转化为慢性鼻炎吗?

  陈文勇: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可避免引发鼻炎

  另外,感冒也是慢性鼻炎的一个诱因。从医学上看,感冒是一种急性鼻炎的发作,如果感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容易演变为慢性鼻炎。不少感冒患者认为感冒症状消失后,感冒就痊愈了;或者认为感冒后鼻塞、流鼻水的情况会自行慢慢消失,于是感冒症状出现后,患者往往没有及时就医,病情一直拖延下去,导致感冒这种急性鼻炎最终转变为慢性鼻炎。加之,现代都市工作者生活节奏比较紧张,工作压力大,观念上存在一般的小毛病是小意思的意识,致使病情没能得到及时医治,可能使急性鼻炎转变成慢性鼻炎。

  另一种情况是,患者意识到感冒后,购买一些药品自行治疗,容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出现。陈主任介绍,以前有一种叫“鼻眼净”的药,是一种肾上腺素,如果长期使用这种血管收缩剂,会对鼻腔粘膜的功能造成损害,长期使用如同鼻眼净这一类血管收缩剂,可以导致药物性鼻炎的产生。

  站在医生的专业角度,陈主任建议患者通过患病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来避免鼻炎的发生。陈主任还补充了一点,日常生活娱乐方式众多,长时间使用电脑、熬夜或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内,都是诱发鼻炎的不良因素。

  冲洗鼻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部分慢性患者喜欢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清洗鼻腔,陈主任表示:冲洗鼻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陈主任介绍,鼻腔有自净的功能,它的纤毛会分泌一些液体和溶菌酶分布在鼻腔粘膜的表面。分泌出来的粘液形成一种粘液毯,起到保护鼻腔粘膜和使大的粉尘粘附在粘液毯上的作用,从而杀死细菌。这层粘液毯通过纤毛的运动不断向后排,排到鼻咽、口,再吐出来。因鼻腔本身就有这样一个自净的功能,如果患者常去冲洗鼻腔,可能会把鼻腔正常的粘液一并冲洗掉。所以,除非患者鼻腔发炎,或患者所处的环境粉尘非常多,远远超出粘液毯的负荷,医生才会建议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起到一个辅助的清洁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患者鼻腔没有或丧失了这个自我清洁的功能,也可以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辅助清洗。但正常情况下,患者可以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鼻腔的外部,但医生不主张患者擅自盥洗鼻腔。不合理的盥洗方式,有可能将细菌带进鼻窦,成为一个新的致病因素。因此,陈主任提出,冲洗鼻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主持人:中医治疗是否要比西医治疗效果好?

  陈文勇:目前慢性鼻炎主要有两大类治疗方法:一是保守治疗,一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就是通过内服药物、外治的手段进行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的时候,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陈主任提出,慢性鼻炎综合治疗方法要比单一治疗方法好;中医治疗要比西医治疗效果好;部分患者手术治疗更有效,如患者的鼻中甲偏曲,就需要依靠手术矫正治疗才有效。

  中医通过辨证判断患者体质,若患者属于虚证,医生会用一些补药进行治疗;若患者属于实热症,医生会用一些清热的药。再配合一些中医的疗法,如雾化,吸入药物的蒸气,滴鼻,针灸等,患者通过内服药物+外治药物的治疗效果可以更好。

  

相关标签
慢性鼻炎
耳鼻喉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