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妇科 > 流产 > 杨菁教授讲述习惯性流产的原因

杨菁教授讲述习惯性流产的原因

时间: 2013-04-18 11:4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习惯性流产是指自然流产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有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大多会担心再有流产发生。其实,发生流产,并非一定是坏事,而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据调查,确知妊娠的自然流产率约为10%-15%。那么造成女性习惯性流产的原因是什么呢?

  杨菁:习惯性流产的原因:

  如果多次连续自然流产,其原因也不是偶然性的,可能有固定的因素存在,除上述遗传因素外,还有以下几种常见因素

  (1)黄体功能不足,占习惯性流产的23%-40%。由于黄体的功能不足,不能分泌充足的孕酮,从而影响了受精卵的正常着床的发育。

  (2)甲状腺功能低下,占1.7%。

  (3)子宫因素:占习惯性流产的5%-27%,包括子宫颈内的松驰、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人工流产时过度刮宫引起的宫腔粘连,宫腔异物残留(如胎骨残留)也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原因。

  (4)感染因素:主要病原体有病毒、弓形体、支原体等。

  (5)免疫因素: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十分复杂,部分原因不明的流产可用免疫学因素解释,其中最常见的是ABO血型抗原、抗精子抗体、自身抗体等。

  主持人:习惯性流产者应做哪些检查?

  杨菁:有习惯性流产史的患者,在受孕前夫妇双方都应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全身体格检查、生殖器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学检查。男方精液检查,女方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功能检查,血型鉴定。或通过B超,子宫输卵管造形,以确定子宫有无畸形与病变的宫颈内口有无松驰等,也应作优生检查,如抽血查病者、支原体、弓形体等。查出病因,若能纠正者,就可怀孕前治疗。

  主持人:习惯性流产者怀孕后该怎么做?

  杨菁:习惯性流产者确定怀孕后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并要精神放松,避免焦虑,黄体功能不足者,应及早补充黄体硐,宫口松驰者,可在12-20周作宫颈内环扎术。如合并弓形体感染,可用螺旋霉素治疗,支原体感染可用红霉素治疗。

  主持人:什么是习惯性流产?

  杨菁:2次发生在相同孕周的或者教程相似的自然流产称为复发性流产,3次或3次以上发生都称为习惯性流产。

  杨菁:发生了流产以后不要过分地悲伤和忧虑,要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开朗的心情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要过早房事,并避孕半年,在此期间,就诊于有经验的医师积极寻找病因,一般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检查:

  ①夫妇双方染色体检查,男方精液检查建议能留取流产的胚胎进行作染色体检查;

  ②通过B超、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或宫腔镜等了解生殖器的解剖情况如有无子宫肌瘤、子宫畸形、宫腔粘连等;

  ③早孕期某些病毒感染可导致流产及胎儿畸形,因此要进行血清抗巨细胞病毒抗体和抗风疹病毒抗体的检查;

  ④黄体功能的检查:应用基础体温测定、孕酮测定、B超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等方法了解黄体功能;

  ⑤自身抗体如狼疮抗凝因子(LAC)、 抗心磷脂抗体(ACL))、抗核抗体(ANA)和抗核可抽提抗原抗体(抗ENA抗体)的检查。鉴于抗磷脂抗体在体内水平处于波动,可出现假阳性,在发热、感染等情况下可出现假阳性,所以临床确诊可要求是连续三次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且时间间隔3月。

  ⑥是否存在高凝状态、易栓倾向;

  ⑦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的检测排除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等;

  ⑧宫颈内口检查,如果是宫颈机能不全引起的习惯性流产往往发生在中孕期甚至晚孕期,表现为无痛性早破水,继而出现阵发腹痛胎儿流产,这些患者一部分在流产后B超检查可显示子宫颈内口宽大,而一部分患者则表现为正常,而只有在再次妊娠时才表现为异常,故需在再次妊娠时严密监测。

  半数以上患者经过上述检查可以发现流产的原因,但有一部分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目前认为妊娠是成功的半同种移植过程,由于胎儿1/2基因来自父系,夫妇HLA抗原不相容,母体免疫系统受到一系列的调节,对宫内胚胎移植物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并维持妊娠的继续,在这一免疫调节过程中,HLA抗原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胚胎所带的父源性HLA抗原(滋养细胞表面)能刺激体免疫系统,并产生一类IgG型抗体,称之为封闭因子或封闭抗体。如孕妇对胚胎半同种抗原识别低下和反应性低下,孕期无法产生适当的封闭抗体和保护性抗体,则可使胚胎遭排斥、流产。这类不明原因性习惯性流产也称为同种免疫型习惯性流产,主要是指患者有连续3次或3次以上流产史,而无活产、死胎、死产史,并经常规病因筛查均未发现染色体和解剖异常,也无感染、内分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标签
流产
妇科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