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神经科 > 脊髓空洞 > 脊髓空洞症与颈椎病之间的区别?

脊髓空洞症与颈椎病之间的区别?

时间: 2013-03-29 10:3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脊髓空洞症与颈椎病之间的区别?

  徐 祎:脊髓空洞症是一种多发生于颈胸段的慢性脊髓病,有时亦可侵犯延髓和桥脑,好发于青年人。常有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尤以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更为突出。可有预、肩、上肢和上胸部疼痛,麻木或寒冷、蚁行或制痒等感觉,有时疼痛剧烈,呈灼痛或钻痛性质。亦可出现下肢痉挛性瘫,括约肌功能障碍和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障碍,如肢体发绀,多汗或少汗,皮肤干枯,指甲变形以及霍纳氏征等。这些症状有时很难和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相鉴别,但脊髓型颈椎病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有助于鉴别:

  ①起病年龄小,多为20~30岁,而颈椎病多发生于4O岁以后,男女比例为3∶1。

  ②一侧或双侧上肢及至上胸部呈一致性的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和深感觉无改变,即表现为长手套、半褂或全褂式节段型脊髓分离型感觉障碍。而颈椎病的温、痛觉丧失多不完全,可以感觉温度差较大的温度。

  ③常合并脊柱先天畸形,如环枕骨融合、颅底凹陷、颈肋、脊柱裂等,一般无椎体骨质增生及退行性椎间隙改变的表现。

  ④下肢锥体束征出现较晚,霍夫曼氏征多为阴性。

  ⑤手部肌肉萎缩明显,且出现较早。

  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以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较多,如心慌意乱、胃胀不适。

  ⑦脊髓造影畅通,无椎管狭窄、椎间盘后突之症状。

  ⑧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常无异常表现,也无椎管狭窄症之表现。

  根据以上特点加之颈椎病的综合临床表现,二者之区别是较容易的。

  主持人:脊髓空洞临床表现是什么?

  徐 祎:发病年龄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男多于女,曾有家族史报告。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有三方面,症状的程度与空洞发展早晚有很大关系。一般病程进展较缓慢,早期出现的症状多呈节段性分布,最先影响上肢。当空洞进一步扩大时,髓内的灰质和其外的白质传导束也被累及,于空洞腔以下出现传导束功能障碍。因此,早期病人的症状比较局限和轻微,晚期症状则表现广泛甚至出现截瘫。

  1.感觉症状 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2.运动症状 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征阳性。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空洞累及脊髓(颈8颈髓和胸1胸髓)侧角之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出现Horner综合征。病变损害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可有分泌异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异常的惟一体征。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的上半身,或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减弱或消失,因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可导致双侧角膜穿孔。另一种奇异的泌汗现象是遇冷后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过度,萎缩,失去光泽。由于痛、温觉消失,易发生烫伤与碰、创伤。晚期病人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相关标签
脊髓空洞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