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传染科 > 结核病 >   结核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结核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时间: 2013-03-18 10:5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刘老师给我们的网友介绍一下,这个结核病早期发病的症状是什么样的?

  刘东洋:过去讲结核病人有这么几个症状,从全身来讲就是叫“午后潮热”就是每天下午像潮水一样,还有一个是“日腹潮热”,然后就是夜间盗汗,当然夜间出汗有可能是盖的比较多,但这种汗不是,而是一种凉汗。然后第二天出现疲乏无力。这就是所谓结核病常见的全身症状。

  主持人:那么这个午后潮热是一个低烧状态?

  刘东洋:也有高烧状态。除了这个以外,就是呼吸系统一些症状和其他的相互重叠,就是说互相交叉,比如说咳嗽、咳痰、痰里带血,除了这个以外有的人还有其他方面的,比如食欲不振,比如说**志月经不调,这些没有特别典型的特有的一些症状。但是,最典型的就是午后潮热,但午后潮热并不一定是结核病。

  主持人:刘老师,我现在看了很多的资料,说结核病如果早期发现的话还是可以治愈。那么这个早期发现,就是说盗汗、身体疲乏、午后潮热这三点吗?

  刘东洋:我们一直都在探讨这个问题都希望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是在实际中我们遇到的情况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有些人的症状很典型,有些人症状不典型。现在如果要早期发现,过去叫有症就医,这样肯定要漏下很多的病人。过去我们主动发现就是通过健康体检,或者是透视,通过这些方式尽量早期发现结核病。但是,实际工作中这样发现的病人和我们国家所投入的经济上的比例太低了。所以后来主动发现的工作就基本不做了。很少有人做。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早期几个症状,比如说午后潮热,盗汗、身体疲乏等等,很多人都不在意,时间久了就发生了这个呼吸系统的症状,那么这个呼吸系统症状出现的时候是不是就说明他已经到了一个中期呢?

  刘东洋:不,有的人症状和体征与检查并不一定成正比。这仍然是困惑一个临床医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病很重,但是症状很轻,有的人病不重但是症状很重。跟每个人的情况和客观的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我们平时的体检会有抽血、拍X光片,那么拍片时我们可以看到肺部的一些病变,我想问一下刘教授,一旦肺部出现了病变,拍X光可以清楚看到的时候,那么这个结核病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

  刘东洋:从发烧表示出嵇留热,一般的说发烧14天就是两周以后,肺部才出现病变,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有的人发现的时候这个病已经自愈了。

  主持人:X光上有会钙化点?

  刘东洋:钙化点往往是我们在吸入的含有结核病菌的飞沫核在中下,再通过病灶,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原发综合症,这个可能没有症状或者是症状很隐秘。以后病自愈,钙质沉着在上面,就形成了钙化点。但是钙化点以后发病不发病关键是看以后的体质情况。感染率很高但是发病率比较低。

  主持人:我觉得结核病是一个免疫力低下的人非常容易感染结核病?

  刘东洋:对。目前现在也有几个课题,比如说结核病和相关疾病,最多见的是糖尿病和肺结核。现在还有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就是艾滋病。像过去做胃切除的时候,应该说是长期定期的需要做体检。像糖尿病也需要定期的做肺部的透视,及早的发现。

  主持人:如果一个人一旦发现了自己患上了结核病,首先应该怎么做呢?需要做一些什么措施?因为结核病是一个呼吸道的传染病,是一个比较强的传染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刘东洋:最危险的时候是没有发现的。一旦发现了我们就及时的治疗,这个在咱们国家这一点还是做的非常好。基本上一旦明确诊断就给予治疗。关键问题在于它没有发现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最可怕的。因为互相之间都没有戒备。一旦发现了以后,一般的说最快的大约两周左右,细菌的指数,就是排菌量在直线的下降,甚至两周以后有的人就排出了。即便是细菌也有可能是死菌。

  主持人:我们国家在治疗结核病方面,无论是用药方面还是治疗水平上都是比较成熟的吗?

  刘东洋:应该说,我们在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方面是居于世界的优秀方面。一个是信息的交流,另外就是我们的结核病人特别多,而且有专门的防痨机构。有一个防痨网。所以我们发现的病人以后就很快得到了治疗。而且我们的病人积累的东西也越多,这是像现在的很多欧美的国家。

  主持人:我们的结核病方面的专家就可以称为是优秀的了。

  刘东洋:就是说,因为水涨船高是大家积累起来的,我们就很多年的经验,而且我们有专门的机构,当然药物我们是研发的,虽然新药还不是很多,但很多地方都在生产,所以我们的药源是很充分。所以我们的治疗应该说具有很高的水平。

 

相关标签
  专家
访谈
东洋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