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要定期监测,早期发现
肝癌早期没有症状,如已经出现了症状而去就诊,多数已经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即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比较差。早期发现肝癌,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主要途径。
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慢性乙肝、慢性丙肝、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上述人群在40岁后应进行定期检查,半年一次。常规的方法包括腹部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均是无创伤的检查。一旦发现异常,采用更精确的方法如CT和核磁共振检查,以便明确诊断。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可被发现的肝癌病灶越来越小,最新型的核磁共振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与传统造影剂相比,可检测出1厘米以下的微小病灶,更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很多人在体检时发现肝脏内有结节,就担心是肝癌。其实,多数情况是良性病变,常见的结节是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等。这些良性病变不会癌变,多数不用特别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误诊,例如,把肝癌结节误诊为血管瘤等,因此,对于已发现的肝脏结节,常需要多种方法检查鉴别,特别是核磁共振在鉴别肝癌和良性结节时用处很大。即便是诊断为肝脏良性结节,也需定期随访复查。
重视“带瘤生存”,目标是延长生命
肝癌的治疗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治疗性治疗,主要适用于无肝内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早期肝癌。治疗方式有传统外科手术(包括肝移植和切除癌症病灶)和消融治疗 (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等)。二是姑息性治疗,通过“控制”肿瘤生长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方法主要有肝动脉栓塞化疗,即“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和肿瘤血管的栓塞剂经肝动脉注射到肿瘤局部。其他如靶向药物、化疗、放疗、中医药等方法都是可选用的治疗手段。
规范化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为此,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对于早期肝癌,应该首先选择治疗性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治疗性的效果。对于不能治疗的中晚期肝癌,经过规范化的综合治疗,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有效控制而缩小,也可进一步应用治疗性的治疗,以达到治疗性的治疗效果。
肝癌是容易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要积极防治肝癌的转移。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肿瘤增殖的关键分子,有针对性地进行阻断,达到控制肿瘤增殖的目的。如格列卫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易瑞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都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索拉菲尼是近年来用于肝癌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用于有转移的肝癌的治疗,与“介入治疗”联合,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肿瘤就是慢性病”的观点,对于不能达到治疗的肝癌,不必刻意追求“瘤体缩小”或“赶尽杀绝”,过度的追求治疗带来的“过度治疗”由于严重损害了人体本身的抗瘤能力及器官功能,结果会适得其反。通过恰当的综合治疗方式,有效地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命。
本文来自:39健康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