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肿瘤 > 乳腺癌 > 基因突变和遗传是主要发病因素

基因突变和遗传是主要发病因素

时间: 2014-07-03 15:50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基因突变和遗传是主要发病因素

  主持人:看来发病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那么引发乳腺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哪些人容易得乳腺癌呢?

  徐红:大家都特别关心,什么人什么原因引起的乳腺癌发病。我自己归纳了两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基因突变,第二个是遗传因素。什么原因引起的基因 突变呢?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细胞变性。首先是接触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咱们生活在一个受污染的环境,比如说多次接触放射线,包括长期从事电脑工作,或者长期处于有辐射的工作环境,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些化学毒性物质容易引起基因突变。另外一些激素水平的异常,主要是雌激素水平不正常可以导致 基因突变。当然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免疫力下降,凡是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也是造成基因突变的原因。因为我们体内总是有变性、变异的细胞,体内免疫力正常或者是比较旺盛的情况下,可以自动清除。如果免疫力下降,那些变性的细胞不能及时清除,就容易发生变异,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病变,导致基因突 变。

  然后第二个就是遗传因素。BRCA1/2基因是最常见的遗传基因,最近美国明星朱莉做乳腺切除手术后,大家更关注这个基因。这个基因主要是抑癌基因,它突变后基因就没有达到抑癌的作用,所以就容易发生癌变。总体来说,这是发生乳腺癌的主要原因,还有很多诱因的存在,诱因主要来自于高危人群。

  三大人群高发乳腺癌

  主持人:这些高危人群是指哪些人群呢?

  徐红:一类是雌激素累积时间长的人,比如说月经周期比较长,她的雌激素累积暴露时间长;比如月经过早来的女性,正常人的雌激素月经累计可能是 40岁不到或左右,但有的女性初潮来得早,绝经晚,月经周期明显拉长,她的雌激素对乳腺累积暴露时间就比别人要长,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有一级亲属,家族有遗传乳腺癌病史。家族有乳腺癌病史,那么母亲或者姐妹,就叫一级亲属,其他的来自父系的亲属,或者其他的亲属可能相对风险就要低一些。有一级亲属的话,母亲或者姐妹就要做相关的乳腺癌基因检测,这是一个危险因素。

  第三个是未婚或者未育人群,或生育后没有哺乳、哺乳时间过短、35岁再去生育的女性等,这一群病人的发病率肯定比别人稍微高一些,也是高危人群。

  还有一些比如说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人,发病率也是要高的。还有一些有乳腺病史的病人,经常发生增生,增生并伴有结节,结节易引发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患者发生癌变的机率要比正常人高四到五倍,这一部分病人也是高危人群。

  发生乳腺癌还一些诱发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比如说哺乳期女性哺乳时间不够,乳房充分发育就不够。按道理生完小孩以后就应该哺乳,这个时候大量的 乳汁出来了,这是一个正常的排泄,有的病人哺乳时间不够乳汁被憋回,这对乳房发育造成一定的创伤,很多病人可能会遗留囊肿、乳管肿胀等疾病。

  还有现在生活习惯,比如说熬夜,工作压力大,也是一个方面的诱因。还有饮食方面,口服或者服用含激素的食品、保健品过多。现在正常饮食中雌激素 污染的水平比过去要多得多,严重得多,这种雌激素的摄入相当于外源性的,会造成内源性激素水平失常,加上情绪不好,压力大,休息不好等生活紊乱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叫内源性内分泌失调,也是诱因的一个方面。还有内衣,现在戴胸罩的方法可能不得当,有的过紧,有的过于聚拢,再加上内衣都有钢托,就会对乳房产生 压迫,严重影响乳房新陈代谢和淋巴的循环,这样会加重毒素的累积,这些都是主要的诱发因素。

  男性乳腺癌也需警惕

  主持人:咱们主要谈到的是女性乳腺癌问题,男性有没有发生乳腺癌的可能呢?

  徐红:有,男性的发病率是1%,占女性发病率的1%。就是说一百个**志可能有一个到两个男性乳腺癌。男性往往没有乳腺癌的概念,往往不重视乳腺异常,一旦发现以后,都可能是晚期。**志现在发病率也在上升,如果有疼痛,或者说乳房有肿块,自己要提醒,要去医院检查。大部分男性患者都是由于没有 重视这个问题,一旦发现,往往都是很严重的情况,已经发生转移。

  主持人:男性发病原因跟女性基本情况是一样的?

  徐红: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男性乳腺脂肪层薄,肿瘤很容易侵犯皮肤发生转移。

  主持人: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诱发男性发生乳腺癌?

  徐红:目前还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原因,目前我们在临床上接触的几个乳腺癌的男性,就发现有乳头溢液。还有一部分乳房增生的病人,在增生若干年以后发生癌变,这种情况**志和**志发病机率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相关标签
乳腺癌
乳腺癌防治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