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肿瘤 > 肾癌 > 北京肿瘤医院李鸣教授谈肾癌的防治

北京肿瘤医院李鸣教授谈肾癌的防治

时间: 2013-03-20 17:29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专家简介

\
李鸣,教授 主任医师

  李鸣,教授,主任医师,1992年获德国美茵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98-2001年在美国休士顿MD Anderson 肿瘤中心工作学习,2001年任美国休士顿Baylor医学院助理教授。于2002年回国工作,2003-2007年任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现 任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泌尿系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研究,现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兼 秘书长,《国内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主编 ,国内前列腺癌协作组组长,在泌尿系肿瘤诊治方面有很高造诣。多年来致力于泌尿**殖系肿瘤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对泌尿**殖系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 的研究,擅长泌尿**殖系疑难病症的诊治、高难度和复杂手术、腔内泌尿外科手术和微创治疗。发表论文60余篇,英文文章10篇,并于1999年获得美国癌 症研究学会(AACR)在费城颁发的癌症研究领域优秀探索者奖。

  访谈实录

  肾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今天的专家访谈节目,首先请李教授介绍一下肾癌在国内的发病情况。

  李鸣:肾癌的发病率现在是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泌尿系三大肿瘤,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的发病率都在不断上升。

   在国内肾癌的发病情况:1988年统计肾癌发病率男性和女性不一样,男性基本是女性的两倍。当时男性的肾癌发病率大概是每年每十万人口2点几,而女性是 1 点多。2002年时男性发病率每年每十万人口大概达到5左右,女性大概在2.5左右,正好是一倍。这是国内平均的发病情况,当然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也 不一样,比如说在北京地区、天津地区、上海地区发病率比较高,北京地区2002年发病率男性每年每十万人口大概是8点多,女性每年每十万人口大概是5点 多,总的来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泌尿系统癌症发病趋势增高的因素有哪些?

  主持人:刚才谈到肾癌,造成这种趋势增高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李鸣:造 成这个发病率升高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一是跟环境有关,环境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工业污染等都有影响。二是与饮食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肥胖就是病因之一。 有研究报道,BMI身体质量指数越高患肾癌的发病率越高,三是医疗检查手段提高,过去医疗条件也不好,经济也比较落后,病人并不知道是因为肾癌死的。

  主持人:肾癌在肿瘤的发病里面大概能排到第几位?

  李鸣:从全身肿瘤发病来讲大概都在十位以后,每年数据不太一样,但是很少排在十位之内。因为肺癌、肝癌、乳腺癌这些都是比较高的,肾癌在泌尿系肿瘤里面是排在第二位,膀胱癌是第一位的,前列腺癌现在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大概跟肾癌接近。

  哪些人比较容易患肾癌?

  主持人:肾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增长比较快,哪些人是高危人群,通过肾脏感染会不会发展成为肾癌?

  李鸣:肾 癌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遗传,VHL病是跟肾癌有关系的,体内多发胰腺、肝脏、颅脑、眼底等疾病也是肾癌的病因,同时双侧肾脏发生 问题这种遗传病跟肾癌也有关系。二是与吸烟有关,研究发现,与不吸烟比较,吸烟的人患癌风险是1.4倍,如果每天吸烟40根以上发病率与不吸烟的相比是 2.75倍。另外刚才谈到的肥胖也是一个因素,还有职业和环境,比如做钢铁、石油方面的职业可能肾癌发病率相对高一些。
[page]每年例行体检是早期发现肾癌的关键[/page]

  每年例行体检是早期发现肾癌的关键

  主持人:肾脏的代谢功能非常强,想早期发现肾癌是非常困难的。

  李鸣: 对的,肾癌的早期发现是比较困难,过去经常碰到一些很大的肾癌或者晚期肾癌,现在发现越来越多的早期肾癌,就是因为每年的例行体检。为什么肾癌不能早期发 现?因为肾癌的症状不明显,除非肿瘤长得很大了才会出现三联症:血尿、包块、疼痛,发现之后也相对比较晚,所以早期肾癌症状较轻,一般不太容易发现。

  主持人:体检是不是需要查一下尿,做一些肾脏B超?

  李鸣:是的,每年体检至少要做一个双肾B超。现在B超分辨率也比较高,大概0.5公分一个占位就能够发现。

  血尿一般会出现于肾癌晚期

  主持人:关于血尿的问题是不是早期也会出现血尿或者晚期才会出现?

  李鸣:对于肾癌来讲血尿一般会出现于晚期,膀胱癌在早期就会发生血尿。

  肾癌如果出现肉眼血尿的话,一般都侵犯到肾盂。

  肾癌的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

  主持人:肾癌的发病人群是不是也是40岁到50岁以上的人群?

  李鸣:是的,肾癌的发病一般在40岁以上比较多见,它的高发年龄段应该在40—60岁,当然也包括一些年轻的,最小的肾癌病人3-4岁,年龄很大的八九十岁也有。
[page]目前肾癌有哪些治疗方法[/page]

  目前肾癌有哪些治疗方法?

  主持人:现在肾癌的治疗首先请李教授整体介绍一下。

  李鸣:肾 癌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手术治疗,肾癌以治疗性的切除手术为主,手术也包括几种,一个是治疗性的切除,包括肾脏甚至周围的脂肪组织、肾上腺和 周围的淋巴结。另外一种是肾部分切除,主要适用于一些早期的局限性的肾癌,其愈后跟肾治疗性切除患者对于早期肾癌来讲是一致的。

  二是, 生物治疗。生物治疗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主要以干扰素、白介素Ⅱ等免疫治疗为主,曾经还有过一些淋巴细胞的治疗,现在还有一些树突状细胞等的生物治疗。生物 治疗用于高危且相对晚期的肾癌,手术切除以后做辅助治疗,或针对手术不能切除的病灶进行生物治疗。因为肾癌对于放疗化疗都不敏感,所以生物治疗起到非常重 要的作用。

  三是,靶向治疗。近几年才问世,也是针对比较高危的或者晚期的不能手术切除的转移病灶,靶向治疗效果目前看来比生物治疗更有效。

  主持人:肾脏在人体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刚才谈到的手术切除以后是否还有一些替代的其它功能性恢复方法?

  李鸣: 刚才谈到的肾癌手术治疗,一个是治疗性的手术切除,以对侧肾脏功能好为前提。如果对侧肾脏功能不好或者对侧肾脏功能也有疾病比如有结石或者结核或者其它问 题,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手术如何做,是全切还是做部分切除;如果对侧肾脏功能好,把一个肾脏切除,另外一侧肾脏的功能也完全可以代偿。
[page]肾癌的靶向治疗有哪些优势和副作用[/page]

  肾癌的靶向治疗有哪些优势和副作用?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肾癌的靶向治疗我了解到是这两年刚发展起来的,它也是应用于比较晚期,有什么优势?

  李鸣:靶向治疗是近几年问世的一种新的方法,那么什么叫靶向治疗?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和营养的供应,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就需要新生血管提供营养,只有阻断了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才能阻止肿瘤生长,让肿瘤组织坏死。

   血管的生成主要是赖于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增殖,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赖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素(VEGF,PDGF等)基因。多数靶向治疗药物都是针对血管 生成的,把某一个血管生成重要的基因阻断,阻断之后血管生成就受到阻止,肿瘤就不生长了,这种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素基因,阻断血管生成来阻止肿瘤的生 长,这就叫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的效果目前来讲还是肯定的,因为肾癌对放化疗都不敏感,单独的手段就是手术治疗,手术不能切除或者转移病 灶怎么去治疗?过去不敏感就打干扰素、白介素Ⅱ等等,这些药物大剂量有用,但是有副作用,很多病人不能耐受,所以不断研究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最近两三年出 现了靶向治疗,证明对于肾癌尤其是不能切除转移的病灶的疗效是肯定的。有效是肿瘤缩小,肿瘤消失,肿瘤稳定不发展,有效率能达到70-80%。

  主持人:靶向治疗有没有一些副作用?

  李鸣:靶 向治疗也的副作用,现在靶向治疗有几种药,国内上市的与肾癌有关的有多吉美,索坦,这两种药现在我国各大医院都有。它们的疗效基本是差不多的,副作用有几 方面,一是手足综合症,手脚的皮肤干燥脱皮。另外有一些病人出现高血压,还有腹泻,还有皮疹等等。少数病人在不耐受的情况下出现三四级的副反应,可以停一 段时间药或者是减量,等到副反应恢复以后再去加量或者再去用药治疗。

  主持人:谈到肾癌的治疗方法,我们国家整体肾癌的治疗效果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李鸣:对于肾癌的愈后总的来讲五年生存率大概应该在百分之六七十,十年的生存率也在50%以上。晚期发生转移的肾癌,它的自然病情应该在一年之内。若是发生转移而不能切除的病人,用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病人通过治疗能延长生命一年,多则两三年,三四年的也有。

  主持人:一般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结合起来还是单独治疗好?

  李鸣:这几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现在有这方面的临床研究,靶向治疗的药物和生物治疗联合用药,效果比单用要更好,当然副作用也会多一些。靶向治疗和化疗药物联合可以尝试,看是不是效果更好。

  主持人:有网友提到肾癌这种肿瘤是不是非常容易复发?

  李鸣:肾 癌不像膀胱癌的复发率那么高,肾癌手术后大概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复发,毕竟是癌症。但是对于早期的肾癌治疗术后可以达到治愈,几年十几年存活的也很多, 对于晚期或高危的病人极有可能出现转移的病人愈后会差一些,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者肺部、肝脏转移,这样的病人生存期平均一年。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李教授为我们介绍关于肾癌的知识,谢谢!

相关标签
肾癌的防治
肿瘤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